首页 > 社会 > 真正需要学习的,缺教育的是当父母的

真正需要学习的,缺教育的是当父母的

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心里想法,多和孩子沟通,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度过青春期。

——馆姐寄语

来源:发现妈妈

ID:vipfx77

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当他们父母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好好珍惜彼此的时光。



2019年9月8日,夜。

在重庆某小区里,突然听见一声巨响。由于停电原因,所以一时间惊动了很多居民。

“轰的一声,声音很大,我都吓死了”,有住户这样说道。

胆大的居民从窗外探头望去,发现在二楼的遮挡平台上,有三个娇小的身影!


一时间众人乱作一团,有人拨打急救电话,有人在大声尖叫,有人上前查看……

没过多久,消防、警察以及120赶到现场,将三名孩子送往医院抢救,只是当时三人已无生命特征了。

有知情人表示,这三名女孩是初中生,她们是手牵着手从18楼坠下的。

为人父母,看到这样的新闻无不痛心疾首,因为这不是第一起发生的悲剧。

去年11月24日,重庆两名初中女生相约一起从33楼跳下,坠楼身亡。

让人更痛心的是,她们死前的朋友圈动态。

一人发文“我走了,再见”,其配图清晰可以看见她脚站在楼顶的边缘。


另一人发文“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自己名字)的人了”,配图同样也是在楼顶的边缘。


而她们在发完说说20分钟后,一跃而下,彻底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她们有自杀念头时,如果有人发现她们的异常并进行心理疏导,或者是看到过这一条朋友圈立刻拨打求救电话,会不会就会避免这一场悲剧呢?

答案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她们再也回不来了。

这两起悲剧背后,是五个家庭的破灭。她们的家人也会深陷悲伤中无法原谅自己。

如果能够早点看出她们的不对劲,是不是就可以挽留她们的生命。

如果平日里多关心她们,她们也不会如此想不开。

如果从小告诉她们生命的可贵与难得,她们也不会寻短见。

可是生命无法重回,人生只有一次,留给我们的只有警醒。


这只是个例,也许会有人这么认为。

3月初,在深圳一名13岁的少年,只因没有完成作业,心理压力过大,选择以跳楼的方式自杀。

3月12日,南京一名9岁男童不小心打碎学校的玻璃,害怕被责罚,写下一封遗书后竟然以死谢罪。

9月1日,辽宁省鞍山市西柳镇一名年仅14岁的中学生跳楼身亡,只因前一天晚上打游戏和父母发生矛盾,第二天早上从5楼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同日,也是一名年纪14岁的少年,只因家长不让玩手机,便从家中八楼一跃而下。


太多太多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有太多的悲剧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有一组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

在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我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青少年轻生案例中,75%系学习压力大所致。而在自杀性别中,女孩子要远远高于男孩子。

不知,从何时开始,孩子认为死亡就是解脱,认为一死了之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在柴静的《看见》里,有这样一则章节。

有一个地方,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以相继服毒的方式选择自杀,轰动了整个村子。

大人都说是魔咒,好多人都认为是邪教造成的。

而当柴静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时,她发现,孩子的自杀原因是很简单又单纯的,她们不过是因为被欺负,或者受到排挤和侮辱才做出的傻事。


印象最深刻是,当其中一个小孩被抢救过来的时候,他的父母不是庆幸拥抱孩子而是斥责:“就知道给我惹麻烦,抢救回来干什么!”

很多家长都不明白孩子怎么可能为一件很小的事选择轻生,可是答案就是如此。

长得好不等于培养地好,身体健康不等于心理健康,两者不可缺一。

如果家长能够多注意孩子心理的变化,这么多意外也许就不会发生!

很多事情,在孩子看来是天大的事,可是在父母看来不过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因为他们的自身的年龄和见识还未达到父母的阅历,所以更需要父母加以引导和疏导。

他们的世界很简单,所以他们的决定也很“草率”。


众人皆知,现在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压力都很大。大人忙着赚钱,孩子忙着学习,然后却缺少一个沟通与交流的时间。

大人不懂小孩的想法,小孩不理解大人忙碌,反复积累产生误解甚至可能会发生悲剧,自杀的诱因不过是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文化教育和心理教育同样重要,学习不是评判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比起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过心理问题,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

我们的孩子也许身体方面健康,但是心病了,这种伤害看不见摸不着,但对每个家庭来说是个潜在的危险和灾难。

家长平日里多跟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关心他们,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大胆和孩子谈论生与死的话题,教会孩子如何正视死亡以及尊重珍惜生命。

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是你想的就是他要的,不如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去协商去沟通。

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当他们父母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好好珍惜彼此的时光。

在生与死之间,你只是缺少一次沟通的机会而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2327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