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需要理由 --------断桥不断 拒绝平庸
高校的教育阶段是整个职业化教育的起始点。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也是人生在校教育的最后阶段。
怎么认识这个阶段,怎么去安排这个阶段,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断桥将这个阶段简单的理定了一个模型。
最下面一层潜在需求的认识其实很重要。
对于中国的学生高考之前都在拼命的完成补习和进行题海战术,所以在填报志愿时基本都是不清不楚的就填写了。所以这个认识有助于你去了解是否自己选对了方向。因为每个学校在大二的时候都有一个调整专业的机会。
大学就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毕业出来的时候找一个好的工作。
什么是好的工作,用一个普遍大家都接受的定义就是薪水高。
好工作其实也是一种社会上非常稀缺的资源,所以想得到这些好的社会资源,必需早做准备。
一个简单的例子:世界一类咨询公司***在中国上海的分部,就偏爱招聘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学生。
为什么呢?因为公司设立在上海,早期进入里面的都是复旦的学长。
从这个可以看出当你考进了中国的一类高校时你的起跑线已经比别人要往前了很多距离。因为你的学姐和学长资源在哪里。还有就是整体的高校教学体系和质量。整个学校的氛围以及相应的全面的信息渠道都不一样。
如果你没有考进一类高校,起跑线已经延后,你觉得你是否需要更多的付出和努力呢?
模型中第一个潜在的需求,其实对于每个学生都需要。时间是最不值钱的,但是时间确是任何东西都换不回来的。你本可以通过这个模型在你大学四年期间就能去完成这个认知。又为什么非得要让自己毕业后经历了社会的苦难,在多一个四年或者更久的时间才去完成这个认知。
当你进入大三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三岔路的选择在等着你。
怎么去做出选择?其实就是你在前面两年通过实习对自己的一个认知方向的确定,然后为这个方向找到你做出选择的原因。
你励志从事研究性的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来改变自己和改变这个社会。那你就应该直接就读研究生和博士,并且全球的一类院校是你应该设定的目标。
你通过实习确认了自己的职业方向,而且知道这个方向上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你选择去继续就读研究生弥补这个缺失的知识结构。那么至少985和211院校的研究生是你必须设定的目标。
选择从事公务员,其实就是选择了仕途,这个选择最后带给大部分人的是稳定和平凡的生活。所以你当你做出这个选择时,可能会在很多年后又不甘于平凡而花更多的时间去改变。
选择出国就读研究生,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到底自己为什么要出去,选择这个国家和这些学校就读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读完之后回国我要往哪个方向就业。那些公司和那些职务是我的目标,都需要什么条件。出国就读研究生不是为了文凭。光靠研究生的就读留下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低。所以一定要做好准备。
读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一份好的收入。好的收入需要你有好的工作,为了这个你必须在大三的时候做出选择。
选择需要理由。怎么去理清这个理由,然后完善这些问题,做出最佳自己的选择,就需要你大学期间去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完成认知。
否则你会浪费很多年通过社会的苦难,最后再去明白,那时时间已过,你要花费更大的努力才能有所改变。
踏足大一,就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最后的选择去寻找原因,这样你才会比别人有更强的优势去获得好工作的稀缺资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16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