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书房,听着歌,思绪万千,不断有些想法冒出来。
1.公平。
什么是公平?
我通过自己奋斗努力,积累了大量财富,如果我的财富不会福及子孙,那我这样拼命地去奋斗是不是丧失了不少意义?如果不允许孩子站在我的肩膀上,那对我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公平?
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二代们,这是不是他们父辈奋斗努力应得的呢?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当养蚕人抱怨社会不公时,她是否反省过,自己付出了什么?
在一家企业中,老板要承担经营失败的风险,股东要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而单纯的打工者,无论公司经营如何,按月领工资。
不承担风险,是不可能获得高回报的。打工者创造的价值,通过让渡风险,大部分转移给了老板(股东)。
强者要机会公平,弱者要结果公平。一个公平的社会,不是让人人都“均贫富”,而是让每个人都有致富的机会。
2.竞争力。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是一张英语六级证书吗?是学会计算机编程吗?是考个CPA、CFA证书吗?这是老师告诉我们的,是培训机构告诉我们的。
等工作了,有人感到很迷茫,怎么办呢?再读个MBA吧。
但其实,这些东西没有一个能成为一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也没有。
技能不等于智慧。英语很牛,但牛的是英语,不是会说英语的你。当AI会翻译的时候,从事英语翻译的你,会不会被替代呢?纵然英语翻译的工资很高,这也会吸引很多人去学英语,结果就是人才过剩,工资回报下滑。
一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某一个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以及把它们转化为行动并产出成果的强大执行力。
3.读书。
现在书店里,充斥着各种励志类书籍,都是诸如“经营自我”、“致富圣经”、“人生策略”、“能说会道才能赢”之类庸俗不堪的书名,其内容无非是教人怎么精明混人脉、怎么讨老板欢心、怎么发财致富。
只要读过几本深刻的书,恐怕都难以容忍这些贫乏和浅薄的书。而且稍有常识都知道,作者自己都不是成功之人,读他们写的书,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励志没什么不好,问题是励什么样的志。完全没有精神目标,一味追逐世俗的功利,这算什么“志”,恰恰是胸无大志。
每隔几个月,电商都要搞个什么读书节,经常会送些购书优惠券。但为什么情人节那天,宾馆不搞打折促销呢?玫瑰花还要涨价呢?
恐怕,真正读书的人,还是太少了。
如果一件事愿意做的人不多,是不是意味着机会呢?
4.仁义。
回忆我们小时候学的历史,大部分印象可能就是昏君与明君、奸臣与忠臣、贪官与清官、好人与坏人。而从古到今,世界其实从来不会以这么简单的逻辑去运行。
古代的儒生有个通病,他们不擅长分析制度的得失,但凡有失败,总是归咎于仁义、道德。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是。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为了说明西学东渐时保守派见地之荒谬,引用了大学士倭仁的名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云云。
我们现在看倭仁,感觉他很愚昧可笑,但如果换些新的名词表达同样的意思,未必不能赢得一片叫好声。
比如,某大国只要奉行普世价值,就自然可以赢得文明世界的接纳,周边小国的敬重。
以上是一些碎片化思考,希望对你有启发。
晚安~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1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