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如何正确的理解“陪伴”

如何正确的理解“陪伴”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一直有一个问题让万千家长费心又烧脑——那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古有“孟母三迁”而今有“名校学区抢房”, 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论在哪个年代,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一直不断地努力着、奋斗着、拼命着。而现在市面上也开办了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辅导班,它们的出现让孩子们的休息日被家长们安排的满满当当。总认为给孩子们多报几个兴趣班,课外辅导班,就可以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就是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这一切看似充实的学习课程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开始各种辅导班的求学之路,然而在这之中我们家长往往会忽略一点,那就是亲子间的陪伴。那什么是陪伴呢?如何的陪伴又算得上是正确的陪伴呢?陪伴中我们家长又需要做什么呢?

首先在家庭生活陪伴中,大多数家长通常认为陪伴就是“孩子你集中精力去学习,其他事情你都不用操心,一切都交给我们家长处理”,这种理解方式是大多数家长认 同的,他们每天早上准时喊孩子起床、吃早饭送去上学,中午晚上准时接孩子放学,问孩子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老师又讲了什么新知识,你学会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需不需要给你报个辅导班”,然而当我们回到家之后说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赶紧吃完饭去看书写作业,一会我要检查”,说完之后家长们做的最多的就是聊聊家常,把弄着手机,看着电视,然而此时这种情况会给孩子造成很多的不良影响,这个时候是孩子最需要家长陪伴学习的时间,而我们却没有给到孩子有效的陪伴,这时候孩子的内心是不服气的,甚至有的孩子就会说“你让我看书写作业,你们却一直看电视玩手机”,这种情况下有的家长就会说“你作业写完了就可以玩手机了”然而此时家长就容易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误的引导,让孩子们会以写完作业为任务来达到玩手机的目的,那么孩子目的不正确其过程大多也就惨不忍睹。久而久之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而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时就容易产生亲子间的矛盾。

其次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一部分家长会将陪伴行为理解成“看护”和“监督”,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经常盯着孩子去做每一件事情,似乎想知道孩子的所有秘密。其实各位家长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我们也曾经像孩子这么年轻过,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直被“看护着”“监督着”心里肯定是特别压抑,特别的难受;我们也有一部分家长会在孩子写作业看书的时候,不由自主的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孩子的思考方式,这样就会让孩子陷入被动学习状态,会极大降低孩子的学习效率,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最后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

请给与孩子一点信任,给他一些自己的空间

然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很多家长都会参加学校或者校外培训机构组织的一些亲子活动,以及家长自己组织的家庭日之类的亲子户外活动,其实参与户外活动是给孩子释放压力的一个最好的过程,通过户外的活动,让孩子学到一些课本学不到的东西。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位户外亲子培训教练,我会看到一种特别普遍的现象,在活动挑战的过程当中,很多的家长都特别想第一个挑战,都特别想在挑战中拿第一,无论是在挑战竞速类活动或者是语言类活动中,我们家长往往会将孩子成人化,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代替孩子,这时候,孩子体验到的就不是孩子自己所想的,而是我们家长所给的,这种情况下家长很欢乐,而孩子的内心呢?我们家长可以试想一下。所以请用正确的方式去陪伴孩子进行活动,不要用自己的思想行为来代替孩子,让我们用孩子的思维模式来陪伴孩子进行活动。

让我们用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的心态来陪我们的孩子做游戏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其实每天的生活就是陪伴,每天的经历就是学习,学习没有场合,没有地点,只要有心在哪都可以学习。同样陪伴也是一样的,需要用心。如果我们能做到让孩子把我们当做他的知心朋友,绝佳拍档时,那么此时的我们就给与了孩子最好的陪伴。孩子的陪伴需要“爱”、“理解”、“支持”、“信任”与“合作”,这个时候的我们和孩子直接更像是“好兄弟,好姐妹”而不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所以走进孩子内心的陪伴才是孩子所需要的陪伴,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行为陪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3506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