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教育现象一直是无数网友争论的话题!大家都知道,中国学生被称为世界上最辛苦的学生,不仅每天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还将经历高考独木桥的挑战,这让很多网友感叹美式教育的美好和自由!
很多人都羡慕美式教育,但却并不清楚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的不同,一味的调侃与抹黑中国教育。但你不知道中国孩子背后承担着多大的压力。
中美教育标准有哪些显著不同?
“传授知识”VS“启发智慧”
中国人认为孩子天生就是一张白纸,只有在老师的教授下才能获得知识并掌握技能;而美国人认为,每个孩子天生就具备卓越的才华,老师的作用只是通过启发将孩子的智慧引导出来。
因此,中国的教育关注学生具体“学到”什么,学习的内容重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世界的认知,基本空白;而美国的教育更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的“会学”?除了认识“外部世界”,更要求孩子借由认识外部世界去更好的认知人际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这种教育本源认知上的不同,造成了中美在教育标准、教育方法、教育策略乃至教育结果上的根本不同。而且,习惯于外部驱动的中国学生和习惯于内部驱动的美国学生相比,缺乏美国精英学校极为重视的遵纪并自律、好奇心、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和独立精神。
“知识记忆” VS“批判思维
中国的教育以知识记忆为主,而美国的教育更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进而去进行研究型学习:即要求学生整合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于一体去完成项目制学习研究。美国学校因此对小学阶段思考力和研究力近乎空白的中国留学生有着巨大的挑战!
侧重知识记忆的中国教育的重点——记忆、理解和应用与侧重思维培养的美国教育标准——分析、综合、评价相比,在思考能力、思维模式上有很大的劣势。长期在“死记硬背”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又独自在异域文化的环境下,想要短期内完成思维模式的转变跃升,可以想象到是多么艰难,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中美教育,不仅是教育理念的不同,更是在具体标准上有巨大差异。与美国的同龄人相比,中国的小学生存在哪些“先天性”差距。
中国的教育看重的是结果,而美国重视的是过程。
我们先来说说中式教育,过去把高考称之为“一考定终身”,但是现在中考反而更能准确地反映这个问题。
对多数人来说,考不上高中就意味着人生直接“拐弯”了!所以现如今的“中考”,其压力已经变得空前之大。所以想要考上一个大学那么你就必须先要考上高中,而且如果你的目标是还要考上一个好点的大学,那么就必须把考入重点高中当成最直接的目标……在初中阶段就开始。
因为在每座城市都会有一两所牛的不要不要的高中,他们的本率常年稳定在90%以上!孩子们只要能考进去,基本上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买入大学了,而能进什么样的大学,则要看他们未来三年的努力情况了。
一旦进入大学,就变的非常轻松,学习没有了压力,没有淘汰,这个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就很好的说明了中国教育重视结果。
而美国教育则重视过程,通过考试不断检验自己的错误。从教育上看,西方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学生只要某个领域表现突出,就会得到肯定。
注重培养孩子交往能力,培养孩子实践能力,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也注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美国的基础教育在低年龄阶段是强调快乐的,有一句话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到了高中以后竞争就非常激烈了,到了大学竞争就更加激烈。
而美国大学是宽进严出,就像一个炼钢炉,在最后的终点线上判断学生的“含金量”。在美国越是好大学淘汰率越高,美国大学本科阶段的平均淘汰率在40%左右。
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根据各国国情而定,没有好坏之分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才,只不过是我们不完全适合国外的体系,目前教育部高考改革已经让现在的学生们能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系不断完善,人才不断挖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1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