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三国,回味历史,欢迎大家右上角关注老庄,每天分享原创文章!
比起其父,蔡文姬的命运,则包含更多被历史的光耀掩盖着的无奈。
蔡文姬,本名蔡琰,字昭姬,后为避司马昭的讳而被称为蔡文姬。她的一生,就是个大写的“红颜薄命”。基本上,中国古代女性所有悲惨故事的形式,都被蔡文姬经历了个遍。
早年间蔡文姬在父亲的呵护下成长,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在父亲的主持下,嫁给了出身河东名门的卫仲道。本来郎才女貌,佳偶天成,没想到过门不久,丈夫就因病去世,蔡文姬自然没有给卫家留下一儿半女。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女子一向是被作为“克夫”的“不祥之人”来对待,受尽夫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歧视与欺侮。
中国古代女性悲惨故事系列一:夫亡无子,备受歧视。同病相怜代表人物:李清照、卓文君。
好在蔡文姬有个好爹,把闺女接了回来,不再受公婆的白眼。照理说,按照汉朝时的风气,像卓文君一样,另寻夫婿也是个好的选择——不想没过多久,蔡邕便因受董卓的牵连而被杀,蔡文姬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再不久,中原混战的军阀引来了匈奴人的入侵,无依无靠的她被匈奴人掳走,在匈奴之地生活了十几年。有一个比较流行、但却没有信史可依据的版本说蔡文姬被左贤王掳走,成为了王妃。
我的看法是:这可能是我们中国老百姓的一厢情愿。现实是,蔡文姬的命运比这还要悲惨——她自己就是“马前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其中一员,亲历了九死一生的劫掳。她的诗歌中出现了她的两个孩子,却从没出现过她在匈奴的丈夫——若真是左贤王立她为妃,十几年的生活岂会没有一点感情?若她的丈夫在匈奴但凡有一定的地位,匈奴人真的就会在曹操的外交威慑下,把蔡文姬送归中原?甚至还有更可怕的:在不通汉文明的匈奴人看来,蔡文姬和其他的女人也并没有什么区别。
《悲愤诗》里写道:“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烈。”证明了蔡文姬当时和千千万万被掳去的妇女一样,无非是匈奴人的奴隶,过着最悲惨的生活——有的时候甚至会成为男人发泄的对象。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蔡文姬才会义无反顾地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草原,跟着汉朝车队回到中原。
中国古代女性悲惨故事系列二:战乱遭掳,饱受凌辱。同病相怜代表人物:靖康之变中的宋朝后妃公主们。
所幸最后统一北方的,是蔡邕的忘年老友曹操。想起朋友之义,念及在外飘零受苦的蔡文姬,曹操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他凭借着强大的实力,要求匈奴将蔡文姬送回中原,并为她重新组建了个新的家庭——让她嫁给屯田都尉董祀。
董祀是个年轻有为的帅小伙,深得曹操的信任和宠爱。他曾向曹操请求:“我这人平生没啥追求,就希望能娶一位美女为妻。”曹操答应了他,于是将蔡文姬送了过去:看到没,不仅是美女,还是位才女。
董祀:……mmp,二十年前的美女了好吧?!
董祀的心里是崩溃的。
一个心高气傲,自诩风流;一个饱经离乱,容颜憔悴。两人婚后乱糟糟的生活可想而知。董祀成天酗酒、夜不归宿,在家里也是动辄对蔡文姬恶言相向。蔡文姬呢,人能从边塞苦寒之地回来,已经是莫大的幸运;饱受凌辱的中年妇女似乎也没有什么资格去追求什么幸福,更何况在别人眼里,嫁给董祀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于是她的选择只能是忍气吞声:“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就这样,又过去了几年——不再受异族人的欺凌,却始终承受着家庭冷暴力的几年。
中国古代女性悲惨故事系列三:遇人不淑,婚姻不幸。同病相怜代表人物:鱼玄机、诗经《氓》里的主人公。
纵观蔡文姬一生的悲惨遭遇,有一半可以归于生逢乱世、运气不好,另一半,则可以算到曹操——她所谓的恩人头上。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蔡文姬留下了著名的《悲愤诗》两首和《胡笳十八拍》(是否为蔡文姬本人所作学界有争议)。在这些诗歌作品中,我们发现,蔡文姬的“悲愤”,从来都不仅仅为她的离乱而发。
《悲愤诗》这样写: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蔡文姬在匈奴生下了两个儿子。在最不堪回首的劫掳生涯里,他们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就算他们是匈奴人欺凌自己最有力的见证,但毕竟母子天性所致,那也是难以割舍的骨肉。蔡文姬可以逃离噩梦般的北地生活,却无法逃离抛下儿子的痛楚与愧疚。曹操一纸诏令,匈奴人乖乖地将蔡文姬遣送回国,却把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留在了匈奴。对于此事,历来有很多解释:这是左贤王的王子(我认为纯属扯淡),匈奴人口少所以男孩不愿放走,等等。
但是在我看来,就算匈奴愿意放人,曹操恐怕也不愿意要。这又是为什么呢?
文姬归汉这个事件,我认为,曹操出于政治的考虑远大于出于情谊的考虑。
其时北方初定,威震一方的袁氏彻底倒台,曹操仿佛看到了天下在他手中重归一统的曙光,也开始认真思考起了统一后的事情。在这个时候,他亟需做点什么事,来向自己、向朝廷、向天下人证明,他曹操,并不是个纯靠武力征服天下的武夫,而是从各方各面,都最适合统治整个中国的一代雄杰之人。他要为他的新天下打好基础。
蔡文姬事件就在此时进入了他的视野。
这对于曹操来说简直是个天赐良机。看上去只是解救一个苦命的女人,但是细想起来,这中间有太多的利益可图:
第一,彰显了自己的外交实力。能够通过交涉的方式迎回蔡文姬,这就向天下证明了自己对匈奴的威慑是有效的。
第二,缓和了汉匈之间的关系,稳定了边疆局势。
第三,表明了曹操重视文化建设的态度——蔡文姬毕竟是蔡邕的女儿,脑袋里装着好多蔡邕的已经被毁坏了的典藏文献。对文化建设足够重视,这才能够算是个有远见、有作为、有责任感的政权。
第四,提升了曹操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威望。富贵不忘旧友,为了已故老友的女儿不惜对外族以武力相威胁,这样的曹操的形象,自然在百姓心里无比高大上。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鼓舞了汉人的民心士气。在此之前,始终是北方民族南下抢人,这一回是在中原从历经战乱、饱受劫掠之苦中恢复之后,第一次将人从北方民族手里要回来。表现对异族的强势,是中原政权得到正统认同的必备条件。汉人天朝上邦的地位得到确认,天下人才会对你的政权产生认同感和向心力。
所以,蔡文姬必须要回来,因为那是汉人强盛的证明。但是她的儿子不能回来,因为那是匈奴人的种,是匈奴人野蛮欺凌的产物,是汉人的耻辱。以当时曹操的威慑力,蔡文姬送都送了,匈奴人不介意再打包送走两个没人照顾的孩子。蔡文姬想必也不愿意抛下自己的亲生骨肉,落得个天各一方、母子分离的结局。但是,曹操不允许,全天下人也不允许,不允许这两个孩子成为扎在全体汉人心头的一根刺。
所以,文姬归汉,曹操开心,天下欢呼,就只有蔡文姬黯然神伤,在众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自垂泪。她的眼泪不能为人所知,因为,就算知道,他们也并不理解,或者说,不愿意去体会这种生别离的痛苦。
至于她婚后的不幸,也和曹操脱不开干系。曹操只想着体恤下单身大龄剩女的个人生活,觉得她应该有个好的归宿,自作主张将她嫁给董祀、为她组建了家庭。事先却并未仔细地考察过董祀的心地人品,事后也并未关心过他们婚后的生活状况。当然蔡文姬自己的忍气吞声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曹操做法,和那些吃干抹净甩手不管的渣男貌似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只不过是自己渣自己甩手和别人渣自己甩手的区别罢了。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最后别忘了点击关注,与君一起煮酒品三国!
(本文观点由“老庄说三国”原创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0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