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右上角“关注”,知道更多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唐莉)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出迅猛增长,仅2018年,中国发表WoS收录期刊论文41.2万篇。但中国学者因伪造同行评议、篡改图像和买卖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笔者从五方面探讨中国科研诚信建设的必由之路。
先原谅再强硬
处罚应集中在普遍认可的最恶劣的不端行为上:篡改、捏造、剽窃和虚假评审。对于过去的造假行为,应予以警告,但一旦在守则实施之后出事,研究人员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制度化
诚信建设必须制度化,由科技部和社会科学院牵头,嵌入科研架构内部。两家机构都应促进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以制定与国际规范兼容的可行规则。
激励
主管部门可明确将对高校的支持与这所高校是否积极调查不端行为指控和促进诚信教育联系起来。
教育
健康的学术氛围无法仅凭惩罚学术不端而建立起来。高校必须研究出如何提供有效的诚信教育。在事前培训总比事后惩戒违规者更好。现在,许多中国高校要求研究生修读负责任科研行为的课程。这样的培训需要普及到中国各种级别的所有机构,涵盖教师、技术人员和非科研人员。“信任并验证”应成为科研进程中所有参与人员的坚守准则。
研究
我们还需要对哪种制度结构和具体计划能够促进诚信,哪类培训能够引发最持久的变化以及如何应用最佳诚信实践等等进行严谨的研究。
为实现中央政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雄心壮志,中国必须遏制学术不端、培育科研诚信。尽管预测当前进行的科研诚信改革将带来的所有变化还为时过早,但中国政府致力于科研诚信的决心毋庸置疑,我们也期待更多中国学者的科研实践,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与发展。
(文章摘编自Nature自然科研)
#清风计划#
欢迎合作与投稿,我们的工作邮箱:30615367@qq.com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04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