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几日,有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家孩子总是喜欢把枕头当娃娃抱,温柔地抱,轻轻地拍,还经常和它对话。孩子有什么事情不会和父母聊,只喜欢小声地告诉枕头,完全把枕头当人对待。
他担心孩子会不会过度沉迷于这样的游戏而分不清现实和虚拟,更害怕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成熟。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和担心,而且孩子与娃娃说话、聊天的行为也很常见。
其实,孩子的游戏行为源于"泛灵心理",它是孩子特有的逻辑和思维,也是他了解周围、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
"泛灵心理"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父母能利用"泛灵心理"高效地教育孩子,但是它也容易戳痛孩子的心,给孩子带来伤害。
泛灵心理:孩子特有的思维
家有小宝趣事多。宝宝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给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相信很多父母都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经常和家里的花花草草说话,会给布娃娃洗澡喂饭,把天上的云朵想成小白兔等等
孩子这些可爱顽皮的举动非常有趣,但是父母真的了解孩子的这种表现处于什么样的心理吗?
实际上,心理学上将孩子此种心理称为"泛灵心理"。
"泛灵心理"指的是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通俗点说就是孩子认为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
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聊天……这是幼儿特有的思维与逻辑。
巧用"拟人化"教育,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
"拟人化"的教育方式就是针对幼儿的"泛灵心理",以有情、有趣、有理的方式将世界人格化,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兴趣。
孩子常常会把"宝宝""娃娃"等词语挂在嘴边,若父母能借助孩子熟悉喜欢的可爱形象,来消除孩子的焦虑,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
巧用"拟人化"的教育方式,利于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久而久之,接受的道理会内化为孩子的自觉的行为规范,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善用"拟人化"激发孩子"泛灵心理",使孩子用自己的心理体验对待人和事。
正确运用"泛灵心理"能使教育事半功倍
- 语言引导更易引起孩子的共鸣
语言引导,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共鸣,其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
比如有孩子不喜欢收拾,经常把玩具和衣物丢得到处都是。父母想要孩子自己收拾,如果对他进行说教,宝宝都会说:"我收拾不完"或者"我以后再收拾。"
根据"泛灵心理",家长可以尝试这样说:"地上很凉,你把娃娃到处扔,他们会很难过,而且会感冒的。"这样能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接着就可以引导孩子将东西拜访整齐。
当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父母也可以跟他说:"不要哭了,你会吵着娃娃睡觉的。"这样孩子可能就会安静下来。
- 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
"泛灵心理"给我们的启示是用孩子的视角去和孩子沟通。其中可行的方法之一便是用拟人化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
父母可以将孩子接触的物品进行"拟人化",把花草树木讲成一个个灵动的生命,利用"泛灵心理"激发孩子的爱心,从而产生同情心。孩子觉得爱护花草树木就像爱护自己一般,就能成功地教育孩子爱护环境。
注重运用"灵化"的童话故事来教育孩子
实际上,"灵化"的事物讲的不只有童话故事,其还包括寓言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等等。经常运用有趣生动的故事形象教育孩子不仅仅能有效地讲述道理,而且还能使孩子受到审美教育。
比如孩子能从《小红帽》、《白雪公主》和《狼与小羊》等童话故事学习到厌恶的恃强凌弱者,同情弱小善良者。
家长还可以将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编成小游戏、小话剧,与孩子一起参与其中,能让孩子加深体验,更加感同身受。
童话的拟人契合了孩子的"泛灵心理",有趣的童话既能使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也能让他感受到心灵的触动。
"泛灵心理"是育儿法宝,但过度使用对孩子有害无利
"泛灵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利用,但是要巧用,否则会使孩子形成"人物混淆"的错误思维,不利于智力的发展。
所以,家长注意的是,在教育孩子时,不要陷入误区,不过分利用"泛灵心理"。
- 错误地理解"泛灵心理"
很多父母错误地了解这一心理,所以常常会将孩子的"泛灵心理"行为,简单粗暴地归为任性、不听话和不懂事。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玩具弄丢了,伤心地哭泣。这时,父母会直接说:"爸爸妈妈再买一个新的给你。别哭了",但是孩子仍然坚持 只要原来的玩具。因为孩子真的认为这个玩具是一个有情感的生命,是无可替代的。它会有自己的名字,倾注了孩子的感情。
据此,父母应该懂得"泛灵心理"对孩子的影响,并且应该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定性事件、否定孩子。
- "泛灵心理"会给孩子为自己的过错推卸责任的借口。
错误地利用"泛灵心理"的表现之一是孩子会以此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推脱责任。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擦伤了膝盖,父母就会赶紧跑过来,抱起孩子,一边安抚,一边跺着地板来发泄。
孩子受到"泛灵心理"的影响,在对地面进行"报复"之后,心理会变得平衡。但是,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摔倒时地面的错,而不是自己不认真、不注意走路的错。
本来是自己的责任,却归咎为外物的错误,使得孩子获得借口开脱,不能培养责任感,不懂得为自己和他人负责。
父母应该做的,是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负责,而不是转移责任对象,为自己开脱。
- 想要利用"泛灵心理"有效地教育孩子,就不能用恐吓的方式。
有些父母常常会捏造一个可怕的角色来吓唬孩子,想借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使孩子听话。他们会说:"宝宝不听话,晚上娃娃会变成打怪兽来吓你哦!"
可是,这样的恐吓只会伤害孩子,使孩子产生害怕的负面情绪,造成心灵上的阴影凹成大后都未能修复。
而且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常常发生变化,极具不具备稳定性,"泛灵心理"实难说是孩子们的普遍共性。
所以,不可过度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不然,这个教育方式更像是一种谎言。家长在利用"泛灵心理"进行引导的同时,还应该教育孩子学会辨别真假,分清现实和虚拟,促进孩子从本质上去认识事物,才能不断提高孩子的认识能力和甄别能力。
巧用"泛灵心理"的引导远优于空洞无力的训斥说教,适应孩子心理和情感的"拟人化"教育能启发孩子的思考,如细雨润物般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孩子自然和谐地发展。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02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