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间的兰州悬楼
以前,兰州的雷坛河、金城关、靖远路一带面河靠山的地方,分布着一处处悬楼。兰州悬楼曾经是山河之间的一道靓丽风景。如今,兰州悬楼大多已经消失,然而它们所留下的山河风韵却依然回荡在人们的记忆中。
悬楼是依山傍水的地方,人们所修筑独特建筑,以木柱为支撑,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木柱支撑的基础,然后在木柱上架设横梁,铺地板,盖房屋。只要是依山傍水之处,均可建设悬楼。
兰州的悬楼水榭主要集中在黄河北岸金城关、金山寺、靖远路一带和雷坛河边上。兴远寺水榭、法雨寺悬楼就是当年的见证。随着城市的发展,尤其是黄河北道路的拓建,极具兰州地理特点的悬楼水榭,被逐渐拆除了。如今只剩下了五泉山的卧佛寺、千佛阁,白塔山的罗汉殿(法雨寺),雷坛河的兴远寺等几处,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
兴远寺始建于明初。雷坛河水势汹涌,沿岸果园密布,水磨林立;春夏之际,梨花雪白,桃花娇艳,悬楼水榭沿河散落,风光的确与众不同。如今,兴远寺悬楼是雷坛河沿岸唯一幸存的悬楼。为保护这间仅存的悬楼,在楼下砌了砖墙以支撑楼体,没有砌砖墙之前,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悬空的柱子。
而黄河边的水榭,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在兰州的白塔山附近的黄河边,人们修建不少的水榭。修建时先在黄河中打入圆木,上面用方木做梁,然后在方木上铺上木板,盖上木板房。门向北山边,客人推门见山,开窗临河,感受自然与众不同。”
那些远道而来的行旅、商贾在靖远路上打尖歇息,在黄河水榭上看着羊皮筏子逐浪而下,听着黄河的涛声滚滚而来,对兰州的山河风韵,有了切身的感受。
如果说靖远路水榭沾了黄河灵气,那么山间的悬楼则带着山的气韵。
最险要的悬楼当属九间楼。“九间楼”是兰州悬楼中最具特点和代表性的建筑,位于华林山北麓峰头,原先是华林寺的一部分,清中叶华林寺被毁,只剩下了九间楼。九间楼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楼,它是用九根柱子悬空而架起的平房,从下面看上去,好像是楼房一样,由于只有九间,所以叫做九间楼。
九间楼在华林山伸向黄河的山嘴上,曾是国民党的军事重地,九间楼下的道路很窄,去小西湖、上西园等地必经此地,后来进行削山填河加宽道路,但是也仅容一辆马车通过,汽车需要绕路。九间楼曾经下榻过众多的军政要员,蒋介石等都曾在此下榻。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为应对日军的大举进攻,稳定后方局势,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到兰州视察,蒋介石在西北视察了很多地方,其中有兴隆山等地。在兰州视察时,指示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在兰州的徐家山一带进行植树造林,蒋介石曾在此住宿一夜。据参加过接待的人回忆,当时九间楼一带每天都能看见头戴礼帽,身着蓝色中山装的便衣特工。戒备非常严密。
1956年,扩建西津路的时候,在风雨中飘摇了多年的九间楼终于轰然倒塌了。
五泉山的悬楼千佛阁在五泉山东岩顶上,分为两层,下面是立柱,顺着台阶上去,只见楼阁重叠,长廊横卧,依山就势而修建。游人从楼阁攀援而上,登上千佛阁后,如同飘然凌空一般,山下的风光景物尽收眼底。只不过昔日众多的悬楼水榭,如今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只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兰州悬楼自古就有,这是依山傍河地理的必然。自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寻找“山水之乐”早已深深地刻在华夏民族血脉深处。数百年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吟诵过兰州悬楼水榭,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回想。
“古渡驿楼迎送里,淡烟茅店渔网间,雨余船系临沙柳,风顺钟闻隔岸山。”这是朱真淤写的诗。朱真淤系肃靖王,他并没等来继位的那一天,就去世了,直到他的儿子继承肃王位后才将他追封为肃靖王。这首诗是在一个居高临下的地方写的,诗人将古渡、驿楼、淡烟、茅店尽收眼底,然后用聊聊几笔,勾勒一幅素描图案。也给兰州的悬楼水榭抹上了一层淡雅之色。
虽然悬楼很有神韵,但是兰州的民居却是四合院。兰州四合院和中国北方的四合院基本类似,同时又依据兰州地理文化特点有所变化。
“兰州四合院一般是东西向巷道,坐北朝南,四面分别是北房(上房或室
屋)、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也叫厦房),每面房屋以三间为多,也有五间的,忌双数。
正面用木板装修,前檐有立柱的叫“出檐”或“出拨廊”,前檐无立柱;“卡脖子’”,房顶多用长草泥覆盖,窗户往往比较大,两扇正方形方格大窗户几乎占了一面墙的五分之三,人们俗称‘窗比门大’。
榆中青城民居一条街,不仅保留着四合院,还有三合院、条型院落等多种类型的古民居,风格各异,多有四垂花大门、门当、户对(石鼓)、砖雕装饰和影壁。修建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如意、福禄寿星、松柏梅花。来自黄河中的石块、取自北山的石板,被人们用来打造石墙、石阶、石门墩……。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9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