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校园主入口


打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校园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附属学校”项目规划为一所36班的中学,位于杭州市滨江区之江大桥附近。该项目周围的城市空间状态密集且均质,建筑师希望该学校成为现代化水泥森林中的一片活力绿洲,这里不仅是学习的地方,还是充满活力的社区学习中心。

为了更好地将“阳光,绿地和空间”整合校园,通过采用架空,穿插,重叠,错落和屋顶花园等手法,使建筑本身成为学校各种功能和区域之间的纽带。

多标高的屋顶露台屋顶露台也被接受了不同的功能和教学意义,在竖向上也丰富了校园的第五立面。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附属学校”项目计划是一所36堂课的中学,位于杭州市滨江区枝江桥附近。该项目周围的城市空间密集且同质,建筑师希望学校成为现代混凝土林中的生机盎然的绿洲,这里不仅是学习的地方,还是活跃的社区学习中心。为了最大限度地将“阳光,绿色地面和空间”整合到校园中,建筑物本身通过踩踏,穿插,重叠,交错和屋顶花园的形式,成为学校各种功能和区域之间的纽带。多层屋顶平台还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教学意义,


教学楼组群


校园全景


漂浮的校园建筑


最大化释放最具空间

自由灵活的建筑功能布局为建筑的使用方式和流线组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教学参与者的互动既存在于教室中,更存在于校园空间的每个角落。

该设计架空了整个核心教学区,只有由引导性竖向交通空间与三个不同规模的报告厅组成。


自由和灵活的建筑物功能布局为建筑物的使用方法和简化的组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教学参与者的互动不仅存在于教室中,而且还生活在校园空间的每个角落。该设计将核心教学区域的整个地面都高耸了起来,仅由一个导向的垂直运输空间和三个不同大小的演讲厅组成。


流动的形体组合


形体穿插与虚实对比


东侧建筑组合关系


风雨无阻的步行空间与触手可及的景观资源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适合学生们活动的开放式公园。每个功能建筑的体量从第二层开始堆叠,然后漂浮在公园上,从而削减了体量感,并引起活泼有趣。


耐候步行空间与指尖相距不远的景观资源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适合学生活动的开放式公园。每个功能性建筑物的体积从第二层开始堆叠,然后漂浮在公园上,从而减少了体积,并显得生动有趣。


沿东侧运动场穿插的三个报告厅

南侧主入口广场


华灯初上的教学楼恢复了宁静


创建偶然的行走路径

学习需要充分的交流,与大量的沟通空间。交流的经常经常伴随极大的偶然性,而传统校园学习生活的路径大体是固定的。甚至在途中设置了几个娱乐区域,久而久之也会让学生行走体验失去新鲜感。


学习需要足够的交流和大量的交流空间。交流的发生常常有很大的机会,传统校园学习生活的路径通常是固定的。即使在途中设置了几个娱乐区域,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会成为肌肉记忆。结果,失去了新鲜感。


西侧教学内院


西侧教学内院


北侧食堂与风雨指导


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和互动是现代校园户外活动中最重要的话题。因此,建筑师为校园设置了三个不同的庭院空间:下沉采光庭院,地面围合庭院和屋顶花园。不同建筑物处的不同空间行走路线的交叉点将创造源源不断的交流机会。偶然性的交流在连续的校园空间中发生并产生共鸣,使校园充满乐趣和活力。


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和互动是现代校园户外活动中最重要的主题。因此,建筑师为校园设置了三个不同的庭院空间:下沉式庭院,地面封闭式庭院和屋顶花园。不同节点之间的不同空间行走路线的交叉点将产生稳定的交流机会。偶尔的交流在不间断的校园空间中发生并引起共鸣,使校园充满乐趣和活力。


南向教学楼立面


行政楼立面局部


教学楼庭院


流动的校园综合体

在设计中,根据校园功能相互作用类型的固有和使用频率,将空间分成三个不同的开放层次,通过校园“共享活力轴”有机地相连,从而打破了传统校园中功能单元相对分离的状态。


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交互类型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设计将校园分为三个不同的开放层,通过校园“共享活力轴”有机地相连,从而打破了功能隔离传统校园中的单位。


下沉庭院


下沉庭院仰视


架空层与下沉庭院


普通教室是学校建筑中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学生每天停留持续和使用最交替的空间。从而被放置在校园内部最安静,交通最便捷的核心活力轴西侧。专业教室,图书馆,报告厅等辅助用房位于活力轴的东侧,与普通教室保持紧密联系,而这些紧密相连的部分区域是个人或团体另类学习的最佳场所。食堂,风雨引导,教师办公等辅助活动空间的公共性最强,布置在校园南北分开,交通便利并为核心教学区主轴盾牌的作用。


普通教室是学校建筑中最基本的单元,是学生每天最长的逗留时间和最常使用的空间。它们位于活力轴的西侧,这是学校内部最安静,最便捷的交通方式。辅助室,例如专门教室,图书馆和演讲厅,位于活力中心的东侧,与普通教室保持紧密联系,而这些紧密相连的部分是个人或团体非正式学习的最佳场所。

辅助活动空间是最公开的,例如食堂,室内运动场和教师办公室,它们位于学校的南北两端,交通便利,也充当了核心教室区域的屏障。


架空层


入口架空层


明亮的架空层


跳跃着的立面

水墨淡彩,书声琅琅。建筑主体采用连续环通的浅白灰色仿陶铝板错缝分开,突出了整体水平流动感。外廊是部分开放的,多角度灰色穿孔铝板隔开,并点缀些许红色,这是立面效果增添了韵律感。通过明暗对比和细部处理,它体现了简约精确的建筑组合。在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校园中,实现与杭州滨江区智慧新城相协调的新时代当代校园的建筑特征。


墨水和水彩与读书的声音。建筑物的主体连续缝制着浅白色灰色仿陶瓷铝板,突出了整体水平流动感。外门廊是部分开放的,多层之间的多角度灰色穿孔铝板交错排列,并点有一点红色,这为立面效果增添了节奏感。通过明暗对比和细节处理,它体现了简短生动的建筑组合。在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景观中,它赋予了新时代的建筑特色,与智能的杭州滨江新城相呼应。


架空层让学生地面活动变得风雨无阻


开放的校园共享活力轴与城市充分互动


一体化的室内外空间


绿色调性的蜂窝铝板吊顶搭配清水混凝土柱的架空层,是木板绿化景观的空间延续,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激活空间气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跷板地板采用绿色调的铝蜂窝板天花板和光洁的混凝土柱,是室外景观的连续空间,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激活空间气氛,促进身心健康学生的发展

共享大厅一层


共享大厅二层


五层共享空间


结语

根本,教育事业的参与者们终于厌倦了“千校一律”的现状,并关注到学校建筑的内在空间设计是会影响教学模式的进展。同时,建筑师忽略了教育建筑在建筑学意义上的美外,也渐渐地开始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界的参与者终于对“统一学校”的现状感到厌倦。同时,他们担心学校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正在影响教学模式的进展。同样,建筑师不仅会注意建筑意义上的教育建筑的美,而且会逐渐开始思考相同的问题。


共享大厅采光顶


二层活动平台


正因为每个城市都有他们的历史一样,每所学校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人文积淀。因此,教育建筑设计者应负责去创造,引导,变被动为主动。这既关乎到学生的知识汲取,肢体发展,更关外到全社会教育模式的发展。


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每所学校都希望拥有自己的文化遗产。因此,教育建筑设计者应负责创建,指导和从被动变为主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获取,身心发展,而且关系到全社会教育模式的发展。


小报告厅


中小报告厅


场地


形体生成



连续的屋顶平台


总平面图


地下室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剖立面图


建筑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UAD)

地点:浙江杭州

主创建筑师:范须壮

设计团队:王豪,陈冰,蔡晓冰

面积:56585平方米

年份:2018

摄影:章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9073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