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你从哪里来,我的宝宝?
2、养而不陪、陪而不教、教而不引
3、向别人家的孩子看齐
4、诛心
4、你的人生我主宰
6、学习胜过一切,得学历者得天下
7、鄙视吃苦、下苦
8、都是为了你,都是因为你,如果没有你……
9、严禁犯错,严禁失败
10、欠你的
文/晨闻
写这样一篇文章,我要事先特别保证一下,本人绝对具备相当健康的心理基础,并不扭曲、极端、唯恐天下不乱。
父母生养我们长大,单凭这一点,他们就已经恩重如山,胜过一切。在这匆忙、琐碎的一生中,我们如能多抽时间感激他们、陪伴他们、报答他们、孝敬他们,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况这一点,现在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很难做得到,怎么还好意思向父母兴师问罪?
数落父母的“罪状”,一听就是吃饭砸锅、过河拆桥、大逆不道的行为,这个举动还容易背黑锅招骂,并被扣上这些帽子:狼心狗肺、不孝子孙、没良心……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把这篇文章写下去,把中国父母的十大罪状罗列出来。这些罪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人,但一定会触及到有些人,这些人在中国且不在少数。
这些中国父母,可能会是你我的父母,也有可能是我们从电视、报纸、网站、手机等平台上看到的其他父母。
下面的十大罪状,也不是当下中国父母的原创首发,其背后倒是有着无比悠长的历史传承,以及无比神奇的环境同化。
我现在也是有孩子的人,俗称爸爸、父亲。上任这个新身份以来,我时常会反思它的含义和更多可能性,也时常会感受到十宗罪下中国父母的“罪孽深重”。
只希望更多人能尽力避开这些为人父母的罪恶雷区,让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在往后漫长的平凡中,教他们学会承受并品赏人生必备的所有风雨和彩虹。
一、你从哪里来,我的宝宝
“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你家宝宝,当然是宝宝他妈生的,还能从哪里来?
那么,从他妈身上来之前,他又在哪里?
此处略去滚床单、滚地板、滚炕等激烈事件。
有多少中国父母认真想过这个问题:
你为什么想要有个孩子?
最普遍传统的回答是,要传宗接代、后继有人,不能香火断更,断子绝孙。
在旧社会甚至古代,包括现在的某些偏远地区,很多孩子就是背负这个使命降临地球的。
不仅如此,在重男轻女的王牌观念长期误导下,光生个女宝宝还不行,一定要生个带把儿的才叫本事。
千百年来,不论是富贵人家,还是贫穷人家,都会像对待圣旨一样奉行这个香火传承的指引。
到了现代社会,传宗接代、重男轻女成了较老一辈人的固守观念。年轻一代接收到的与生孩子有关的信息,大多来自父母。与之一起出现,并被时常捆绑逼催的,还有结婚。
因此,很多人受命结婚生宝宝。生下来后,宝宝成了老人形影不离的灵魂伴侣。
与此同时,很多中国宝宝降临地球,还和别人家的孩子有关。到了适婚年龄,父母会不厌其烦地给你念经:你看那个谁谁,你再看那个谁谁谁,人家孩子都上小学了。
此外,还有别人的异样眼光,和所处环境的舆论风气,这些也会杀人不见血地逼你乖乖就范,逼你赶快结婚生个宝宝。否则你就是个不合群的异类,就是别人眼中的珍稀物种,只会被围观,被指点。
在以上这些外部力量的刺激下,你们两口子的心里终于投降,然后缓缓升起一个念头:咱还是要个孩子吧。
于是,熄灯开干。于是,十个月后,随着宝宝的喜庆降临,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对懵懵懂懂的中国父母。
除了外部力量,我们的中国宝宝,还有两种来源。
一种是意料之外的不知所措。这可如何是好?既有之,那就则生之,接着好生待之吧,皆大欢喜。另外一种则是内心深处真想要有一个孩子,陪他成长,看他长大,助他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第二种是比较理想的画面。
骨感的现实总会屡屡挑衅所有美好的理想。
但不接受这个挑衅,过关斩将,怎知理想的可贵与难得?
孩子从哪里来,决定着为人父母对孩子有着一份怎样的初心。这份初心,直接决定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是怎样的态度。
如果这份初心不被忘记,那很多的中国宝宝就不会拥有那么多失色不快乐、沉默不圆满的成长,不会拥有不必要的灰色青春、痛苦中年以及遗憾晚年。
二、养而不陪、陪而不教、教而不引
在中国,有太多的孩子是给爷爷奶奶生的。
出生后,父母不像家人,反而像客人。有些半年一年才能见孩子一面,有些一月两月见一次。有些人上班时间紧凑,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早上出门时孩子却还在睡着。
久而久之,等孩子会走路会说话了,会展现出一些奇怪的行为习惯和说话方式。这个时候,父母便会自责反省:明明是自己的孩子,怎么就成了其他大人的翻版。
网上流传过一个短视频,三五岁的小孩子在一群中老年人中间熟练地跳着广场舞、低头和奶奶一起专心织毛衣、双手背后和爷爷迈着同样的步伐……这些画面,一眼袖珍版老态龙钟的既视感。视频的配乐也是搞笑风格,但仔细一想,一点都不搞笑。
我还认识一些有时间陪孩子的父母,他们只知道要多陪孩子就好,却时常忽略一个严酷的事实:孩子会对大人的所有言行举止进行毫无保留的复制与模仿。
于是,我们会看到一拿起手机就玩个不停的孩子,满口脏话爱动手打人的孩子,睡眠严重不规律的孩子,不爱学习的孩子……
你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爷爷奶奶什么样,其一手带大的孩子就是什么样;孩子经常和什么人接触,他也就是什么样。《新周刊》有过一句话:“没有熊孩子,只有熊大人。”
孩子不仅是大人的袖珍复制版,还是环境的产物。
现在,很多新生代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吃饭要干净卫生好看有营养,穿衣要帅气可爱拉风回头率高,学习要挑条件允许的最好学校,课外兴趣班也一个不能落下。
舞蹈、钢琴、绘画、跆拳、武术要报,这些学会了,长大了你才会……围棋、编程、书法、滑冰也要报上,因为别人家孩子也报了。
中国父母觉得,我爱我的孩子,所以我就要把最好最有用的给他。他们很少观察过孩子的喜好,了解过孩子的天赋特长。常见的画面是,我觉得好就行,你觉得好不算。
其实,中国父母更在意的是,有没有满足自己小时候的心理遗憾和缺失。同时,他们也特别在意别人家的孩子。
三、向别人家的孩子看齐
这是无数代中国人的成长痛点,也必将成为很多新一代中国宝宝的成长痛点。
因为,总会有无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又开朗活泼懂礼貌,此外,他们还会跳舞唱歌弹钢琴……只有自己家这熊孩子啥都不行。
别人家的孩子没毛病,别人家孩子的父母也没毛病。
很多中国父母的心理和认知才是真正的毛病集中营。
你可能并没有帮孩子总结一个科学适用的学习方法;也可能并没有为孩子营造一个足够到位的学习氛围;更有可能,你没有足够的耐心通过陪伴来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帮助他一起解决;更更有可能,你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孩子的优势和亮点,你根本就不了解你的孩子。
你还是不是孩子的亲生父母?
一句别人家的孩子一出口,自己家的孩子就会瞬间自卑到无处遁形。
其实,也有可能,“别人家的孩子”本身就是用来掩饰你身上某种自卑的遮羞布。
四、诛心
中国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只有听话才是乖孩子。
巧了,孩子从小受到的最大伤害,刚好就来自这个“听话”。
因为,父母说什么都是对了,什么都要听父母的。
与此同时,在中国,最恶毒的话往往也只有在最亲近的人中间才会毫无顾忌地出现。
工作不顺了,家事一团糟了,孩子又添乱了,这个时候,只要一突破你的临界点,有些话会不经大脑、只走捷径、脱口而出。
甚者,这些话会成为常态。
站在伦理制高点的,永远是父母。生你,养你,把你拉扯大,你不听话,骂你几句合情合理。这成了两代人之间心有灵犀、自称默契的千古规矩,不容挑战。
于是,孩子大多时候就成了父母威严下,任性坏情绪的垃圾桶。要是你胆敢有任何过激的反抗,那还是你的错,这叫反了天了、伤天害理、大逆不道……
这和独裁霸权有什么分别?
诛心远胜暴力。
五、你的人生我主宰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子弟能打洞。
这句话,对限制中国孩子的多元化成长发展一定大有功劳,其背后的观念有着超乎想象的恐怖与恶毒。
父母是什么命,你也注定生来就是这个命;父母做什么事业、从事什么职业,你长大后只管接班就好;父母是个什么喜好特长,你长大后,也一定八九不离十。
言外之意,你不许有其他念想,否则就是不敬不孝、不仁不义、不萌不乖。
幼儿园、小学、初中,一路稀里糊涂,终于在别人家孩子邪恶的淫威下走了过来,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了。可这个时候,中国父母会根据你的学习成绩敲定你的一生。
上技校的上技校,当兵的当兵,学幼师的学幼师,上高中的上高中。高中到了文理分班,高考到了选专业选大学,他们又会大手一挥,无视你的感受和选择。
之后,任劳任怨的他们,还会主宰你的就业,主宰你的婚姻和婚房、婚车。
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父母的这份强硬的主宰心理和行为,因为他们的旗帜非常鲜明纯洁:爱你的名义、为你好的名义、负责任的名义、尽义务的名义……没毛病。
他们唯一不能主宰的,是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局限性,以及新时代多元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至于龙、凤、鼠的千古金句,则纯属证据不足的害人谬论。
六、学习胜过一切,得学历者得天下
关于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有人抨击抹黑过,也有人高度认可并赞扬过。
前者造就了80后的所谓旗帜人物,后者造就过一小段时间的刷屏爆文。
应试教育,作为一个针对近千万学子、不断改进完善的国家制度而言,本身很克制,并没有那么多的错值得批判,但它也并不完美。
在对孩子的教育规划中,很多中国父母的罪状在于自己本身的认知局限、思维局限。他们严重误解了学习这件事,并对学历有着宗教般的迷信。
从小学到高中,应试教育通过几十本教材,向中国学子传递着各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我们一届届的万千学子逐步认识到了身边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以及这个复杂、奇妙、精彩的世界。
正因为是基础知识,受学校时间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应试教育提供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论,很多都是点到为止,其他更多丰富、深刻、有趣的东西直接就没提——也就是说,就学习这件事而言,应试教育只是非常受限的一小部分。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下的学无止境才是学习这件事的终极真相。
学历能证明的,也只是你在这有限时间、有限知识里,通过死记硬背、玩弄各种考试技巧通关的能力而已。
但我们很多的中国父母,却把对这些有限知识的学习定为孩子只能学这么多的全部和极限,并下令不许看其他的,也不许干其他的。家务劳动、社会活动,能不碰就别碰。
寒窗十几年,你只能做这一件事。只有这样,你才能拿到好的学历,然后万事大吉。但现实往往不是那样的。
除了国家单位和特殊行业,现在的学历是个没用的东西。更多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创造力、活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你苦练十几年的考试技巧。
我认识太多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娇子,名牌大学出身,进了所谓的好单位。多年下来,他们除了熟练掌握点头哈腰、八面玲珑、职场技巧外,对其他的貌似一无所知。
他们喜欢吹牛又喜欢抱怨,对别人羡慕嫉妒恨,对自己讨厌烦躁焦虑。而且,但凡有点要裁员的任何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坐立不安、鸡飞狗跳、生无可恋……
时代是动态的,并不会为你定格。它由另一些人的魄力、行动驱动,也由另一些人的知识、技术和思维驱动。
驱动时代前行起落的,并不是应试教育和文凭。
七、鄙视吃苦、下苦
每个国家的权贵和高收入群体,都是极少数。对于成立仅七十年的新中国来说,大部分的中国父母都出身工农阶层,都饿过肚子,吃过很多苦。
所以,出于对下一代的疼爱和厚重寄望,他们希望孩子长大后,别再吃苦,能坐办公室最好,当个领导则更好。
中国父母把对孩子一生的吃苦份额,大都集中在应试教育上。有句话忽悠了无数莘莘学子:“怕吃苦的人,吃苦一辈子;不怕吃苦的人,吃苦一阵子。”
重点在于,这句话中的一阵子大多时候特指中考和高考前夕。
受这个观念的误导,很多学子会对之后的人生产生极其扭曲的幻觉:往后余生,貌似可以一劳永逸,坐享其成。
其实,在充满欲望、未知和挑战的一生中,吃苦是一种常态。与之相匹配的另一个常态叫苦中作乐、乐在其中。很多人的痛苦在于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
更痛苦的是,很多人对着突如其来的吃苦毫无心理防备。
吃苦在所难免,吃苦产生的价值和幸福指数,才是真正的亮点所在。
中国父母教导我们的是,只要吃一阵苦,电量就会永远满格,这个亮点也就会常亮。
无论是体力上的吃苦,还是精神上的吃苦,不好好燃烧自己,哪来那么多的热血和电量。
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指数,并不是一买就中的超级彩票。
八、都是为了你,都是因为你,如果没有你……
中国父母对孩子最常见的思想绑架勒索,莫过于此。
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上班,是为了你;求人办事,是为了你;省吃俭用,是为了你;放弃很多人生选择,是为了你;生病了,是为了你……
心情不好,是因为你;鸡犬不宁,是因为你;日子过不好,是因为你;人前抬不起头,是因为你;头发白了,是因为你……
如果没有你,我不会这么辛苦,不会这么紧张,不会事这么多,不会老这么快……
……
我从哪里来?我的中国父母。
我为什么会来?
重温初心,便不会有那么多的指责和抱怨,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尬聊和煎熬。
没有一个孩子是为了专业欺负中国父母,主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孩子身上的灵性、活力和未知可能性,不许被绑架抹杀!
九、严禁犯错,严禁失败
现在的创业文化中,有一个常见的共识,叫试错和容许失败。
创业就是开辟一个从没有过的事业,做没做过的事情。试错和失败,在这当中可以让人缩小未知,总结更多有用的经验,并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取很多惊喜的发现,然后不断靠近成功。犯错和失败,是成功路上的必经站。
如果凡事一做就对,一做就成,一帆风顺,要啥来啥,那这件事一定会简单到人人都会,毫无成就感,不值一提。
如何对待犯错和失败,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个价值观。
可惜,中国父母在这两件事上也毫不留情。
犯错和失败对他们来说,不是误区和收获,而是禁区和雷区;不是又一个台阶,而是万劫不复的臭水沟;不是进步,而是猪脑子。
如此一来,孩子对待犯错与失败的态度,就会被长时间定型。
一旦犯错、失败,大多数孩子的心态不是面对挑战越挫越勇,而是身感阵亡无可救药了,甚者自暴自弃,从而衍生出伴随一生的自卑和胆怯。尝试和坚持,容易成为这些孩子的无人区。
十、欠你的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也会被各种无理取闹纠缠到抓狂咆哮。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被挑衅到动手施暴。
但过后不久,我就会很快用拥抱给予孩子安慰,并真诚道歉。希望以此驱散她的心理阴影,并能够得到原谅。而不是向他猛烈开火:我欠你的!
我和女儿的经典对白之一是这样的:
“对不起宝宝,爸爸刚才打你了(给你喊了。)”
“对不起爸爸,我刚才给你闹了。”
“对不起,我的乖宝宝。”
“对不起,我、我帅帅的爸爸。”
之所以会很快放低音量,低头向孩子赔礼道歉,是因为我真觉得自己错了。我不想因为自己的失态,在无形中刺伤到成长中的无辜幼小心灵。
学无止境,成长也无止境。
成长就是犯错、失败、犯错、失败……除了偶尔的成功,其他都是无限循环的犯错、失败。除非好奇心停机、折腾熄火、热血降温。
有句话说:“在生活面前,我们都是孩子。”
但中国父母不是。他们乐于担当生活的严师和圣人,他们时刻维护自己的权威。
一旦挑战,霸权伺候。
还来挑战?
“我是不是欠你的?!”
就像权力是民众赋予的一样,父母的身份,也是孩子赋予的。很多人羡慕父母的身份,就像很多人羡慕权力的光环。但权力对应的是民众的寄托和厚望,父母对应的是责任、义务与担当。
如果责任、义务、担当被注水,那父母的威严就会减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孩子不至于做砸锅拆桥的事,但此后,或许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惟命是从。
再次强调,这不是一篇哗众取宠的鲁莽逆天批判文。文中所列罪状,也不是哪个具体的中国父母独享。但我坚信,一定会有很多的中国父母从中能看到自己的身影。
中国的家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有太多的不健康因素,我们的社会环境对成长也是隐患重重。很多青少年和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新闻,无不和这十大罪状有关:
高中考生弑母案、中专生跳江案、大学宿舍投毒案、大学宿舍杀人案、中学校园暴力,以及其他跳楼服毒自杀案……
这些鲜活生命深处的那颗脆弱心灵,不知遭受过多少罪恶的虐待。每一个终极爆发之前,也不知积压过多少无处倾诉的难言之隐与愤怒。
我们都曾是宝宝,又肥又萌又可爱。
我们每个人,也都来自一份久远的、美好的初心一念。
(全文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8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