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13丧父、14丧妹、15丧师、16丧母,53岁因病去世,身上只有10元钱

13丧父、14丧妹、15丧师、16丧母,53岁因病去世,身上只有10元钱


张季鸾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们常说在逆境激流当中方可造就更加璀璨的人生,张季鸾先生命运恰好无端应和了这句话的含义,少年时期便失去生父;青年时期母亲也离他而去;中年时期因铮铮铁骨被捕下狱,可谓是一生飘摇,也正是源于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去面对势如汹涌波涛的人生危难,方才造就了张季鸾一身秉直傲骨,因此在他的身上展现出了光辉伟大的人性形象。张季鸾用铁骨丹心铸就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谱写描述了中国百年言论史重要篇章。

人生悲切莫过此

张季鸾于1888出生在山东济南,他的父亲张楚林是一代传奇人物,不仅是个文武全才,还在山东曲阜、邹平、宁阳等地做过县令,为官清廉正直,也为少年的张季鸾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只可惜人有悲欢离合,张季鸾13岁的时候,父亲便不幸去世,由于张楚林为官清廉,也未曾给家里留下什么资产,张季鸾的家中的唯一男丁也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

家境贫寒的张季鸾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业,好在父亲生前的好友陈兆璜好心出资,才得以让他继续学业,然而,命运的曲折再度向他席卷而来,1902年,他的三妹逝去;1903年,他的老师刘古愚故去;1904年,亲生母亲辞世。仅仅在这三年之间,年仅17岁的张季鸾便承受了如此悲痛的人生悲剧。以至于在往后的生活当中,一直是他磨灭不去的阴影,他曾说:“这三年是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始终忘却不掉的悲怆,三十年来,每每想起,不由感到无可奈何般的痛彻心扉。”

故人已逝,今人还需负重前行。张季鸾始终保持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学业上变得更加的勤奋刻苦,并且在1905年,被推荐作为官费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到了日本之后,张季鸾的努力程度被同期的中国留学生都称为“日本百科全书”,足以见其奋发之努力。辛亥革命期间,张季鸾回到祖国,受到当时于右任先生的邀请担任《民立报》的编辑,并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参与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一系列的重要文稿发布。

可能是由于青少年时期的悲切经历,培育出了张季鸾嫉恶如仇秉直孤傲的性格特征,他的笔锋犀利如刀剑,言辞尖锐不畏强权。其人以笔为斗争之武器,勇于向社会大众揭露真相。1913年,袁世凯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出卖国家主权的《善后借款合同》。得知此事后的张季鸾愤慨无比,当即在《民立报》揭露了袁世凯卑鄙无耻的卖国的交易,掀起了轩然大波,袁世凯得知此事之后雷霆震怒,立即下令查封《民立报》,逮捕张季鸾入狱,但他毫不畏惧,在朋友周转之下才得以自由,但还是不改其锋锐之风。

秉笔直书成就忠良之士

其实在张季鸾步入报界生涯后,他的职业经历依旧如少年时期的命运一般,坎坷波折。《民立报》被袁世凯查封之后,张季鸾又加入了北京的《中华新报》工作,可未过多久,报社面临倒闭,失业后的张季鸾穷困潦倒之下不得不变卖家产维持生计。在1924年,出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再一次的因为报社经营不善所流离,此后张季鸾一直过着风雨飘摇、居无定所、经济困顿的生活。那时候年仅37岁的他已经是两鬓染白,为此他乐观面对并且给自己起了笔名叫“少白”

1926年,步入中年的张季鸾终于等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和胡政之、吴鼎昌合伙开办了新记大公报公司,人生境地逐步开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大公报刚一出版后,因其不畏强权、敢于揭露真相受到大众热切欢迎。当时正值蒋介石和宋美龄大婚,蒋介石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说:“往后的革命工作必定会有进步,革命的责任自今日起,有一个安定人心的好开头了。”

第二天,张季鸾便在大公报出版了社评,斥责道:“兵卒在战场上流血牺牲,身为领袖的你却谈情说爱,人生之间的不公平,从你的行为上彰显无疑。”文章笔锋犀利、字句尖锐,很快受到了热烈的反响,一跃成为民国销量最好的报纸,单日发行量足足有五万份。胡适针对此事称赞道:“期望他打破中国最好报纸的记录,在世界最好的报纸中占据荣誉地位。”

清名在身,心怀大义

在张季鸾主持下的《大公报》,一直秉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最著名的事件便是直言批评当时的政治界首脑,吴佩孚、汪精卫、蒋介石,可是张季鸾面对这些人丝毫不畏惧其强权地位,没有阿谀谄媚。以自己不偏不倚的叙述写实精神,受到了世人敬重。更重要的是,他笔下所坚持的是民族大义,心中怀揣的是国家公器。

1937年,张季鸾老来得子,许多的政府要员以贺礼相送为名,赠送给他许多的贵重金银饰物,张季鸾推辞不去,便将这些东西全部封存。两年后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张季鸾毅然决然的将之前封存的所有金银首饰全部捐出,以作抗战资用。

1941年6月,颠沛曲折一生的张季鸾在重庆因病逝世,享年53岁。临终前,身上只有区区的10元钱,也未曾给家中留下过什么财产,将自身的所有财物都捐献给了国家。在张季鸾先生的葬礼上,当时的社会名人纷纷为其逝世默哀送行,就连蒋总统都亲自现身为他送上挽联,并称赞他是忠直文士。当时的西安全市为默哀张季鸾先生的离世,降下半旗以示哀悼。

纵观张季鸾先生横遭磨难的一生,不禁让人生出油然的敬仰之情。早年的屡遭坎坷,并未打击倒他对于生活的信心,反而铸就了其人坚韧不屈、刚直中正的品质。在面对生活的不幸面前,依然可以做到心怀公义,以铿锵之力,去揭露社会现实,批判社会腐朽,也因此被世人誉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至今尤为文人敬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7441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