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
作者: 李银河
什么是自由?也许身体上的自由并不能代表什么,精神上的自由才更加难得。《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是李银河的散文集,每一篇都简短精悍,透漏出这位知性优雅女性的独立思考与人生智慧。
99%的世人最大的苦恼是什么?
作者说:“是生存必需品未得到满足时感觉到的痛苦,和生存必需品得到满足时感觉到的无聊。”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苦恼呢?那就是独处修行!修炼到能够比较平静地接受这个残酷事实,不要陷入过多的内心烦恼和纠结便可。
人怎样才能得到快乐?
作者说:“如果人能够一生只做自己胜任且愉快的事情,能够只交往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的人,能够克制自己无法宣泄的欲望并将其升华至美好的精神生活之中,他就一定能够得到一个快乐的人生。”
这些都只是作者的结论,如果光看这些结论还不能透彻的明白关于“人生”的问题,那不妨去读一读《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这本书,也许你会更加明白“人生”一二。
从整本书来看,作者在阐述一种心态——平静与满足。太多的世人被纷扰的人生所惑,不知生来能做什么?不知为什么要做?不知做了又如何?其实人,生而为人本就是一大幸事,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如果一生能够明白精神上的满足远在物质满足之上,那么,这段人生便是有意义的。
2.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作者: 刘若英
这本《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是奶茶怀孕时创作的新书,以“自处”和“相处”为主题,她不仅分享了很多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对于独处和与人相处的独特见解,还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更丰富立体的她,那个很有幽默感,会玩网络游戏,生产前会焦虑不安的她。
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看到她和8位朋友的对谈,你会知道卢广仲原来是《黄帝内经》控,陈绮贞一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五月天的石头从未独自旅行却一个人留过学……借由奶茶的文字,我们看到这些创作型歌手、电视节目制作人、舞台剧导演和心理咨询师是怎么理解“自处”和“相处”的。
书里描述的独处与相处,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而理解和喜爱她的人却一定可以领悟她最真诚的内心。
原以为,她会一个人唱着自己的歌,读着自己的文字,守着简约与安稳,不惊不扰一生一世。她却用一个意外转身开启了常人应有的旅程,在短暂的时间里谙习相处之道,与我们温暖分享。如今的刘若英,把翻阅过的聚散与起落融入醇醇淡淡的光阴,让自己越发清雅,越发赏心悦目。
“相处就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时像粘土,形塑成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吸引却又各自独立。”刘若英的文字没有任何华美的辞藻,却字字珠玑,深刻走心。这段文字,入目即如雕刻般,印记在我的生命里。
听了那么多她的歌,读了那么多她的文字,唯独这次可以让我忘记纷扰的悲喜惆怅,重拾质朴纯粹的梦想,给自己一个微笑,与自己携手并肩。
和自己同甘共苦,其实是种放飞的快乐。
3.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作者: 余华
「这是时间对我们的迫害,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是那么漫长,而回忆时却是如此的短暂。」
很喜欢这种温柔地叙述。
人生其实就是一条路,无法重复,你既不可以重复别人的路,也无法再重现自己的路。
而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死亡,每一步都是远离,每一步也都是和自己生命轨迹的告别。
所以其实一个人究竟要是怎么样的人,要走怎么样的路,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希望这个可以由心决定。
余华这本书中提到了孩子的童年,回忆了自己的童年,说文学说如何写作。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两个童年”,“”生活、阅读和写作“”。初读时印象不深,可能由于是随笔集,因此类似的经历反复在不同的文章中出现,比如作者童年在医院的成长经历,被独自关在家羡慕其他小朋友在外野,对夏季的太平间清凉冷寂的独特感受,父母忙于工作无法陪伴和沟通等等。突然想到父母对他写作的影响似乎不大。促成作者走上写作之路的反而是羡慕县里文化宫的工作人员自由清闲的工作模式,很单纯,很明确。想起莫言最初写作是为了每天能吃饱饭,吃上饺子。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阅读将更广阔的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些各不相同的故事里,在这些不断变化的体验里,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补充,我们的想象在逐渐膨胀。这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会不断地唤醒自己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焕然一新。”这便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72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