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路上,他是帮扶企业心目中的专家,使价值千万的生产装置起死回生,投入生产后每年还将新增2亿元产值。教书育人路上,他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是学生心目中的"老黄"。风风雨雨二十九年,他始终怀着一颗师者的初心。本期推送,让我们走进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黄风林的故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从教二十九年,黄风林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他经常将最新科研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导向式等多种方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们全神贯注紧跟他的思维走,深受学生的好评。"黄老师的课信息量大,但又非常生动有趣,我们学得很扎实。"这是上课学生共同的感受。
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黄风林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联系生产实习基地。每年在酷暑难耐的七八月份带领学生前去进行认知和生产实习。他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利用检修期间每天中午三个小时的高温休息时间,为一批批学生详细、耐心讲解炼油过程、化工设备。
良好的个人风范,使得黄风林成为大家爱戴的老师,不仅学生们在毕业多年后都对他念念不忘,就连他所帮扶过的企业对他也非常牵挂。每当化工专业的师生们到独山子石化、塔里木石化、延长炼化等企业进行专业调研、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等教学活动时,接待的公司、企业、车间、班组领导和师傅都不约而同地问"我们的黄风林老师为何没来?"在众人充满期盼的眼神中,黄风林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钻研业务,卓有建树
黄风林主要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是陕西省化工学会、石油学会理事,也是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术带头人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负责人。
作为化工专业负责人,黄风林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他先后完成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石油天然气化工专业人才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煤油气盐同生共用-大能源背景下"化工工艺学"课程建设"等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三项,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省级流体流动综合测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发表教改论文5篇。
科技扶贫,创益数亿
在黄风林看来,服务社会是高校对社会的回报。所以,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利用一切机会深入企业生产现场、工艺单元,与企业密切合作,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在塔里木石化、克拉玛依石化、延长炼化等企业,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对接企业的产业需求,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积极协助学校进行精准扶贫,将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反馈于企业,位于贫困县区的陕西华浩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浩轩)就是其中一个。华浩轩是一家从事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利用、新能源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的化工公司。旗下的产品——高辛烷值清洁汽油是一种新型绿色清洁型燃料,以其高能燃烧特征最受市场青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高辛烷值清洁汽油的生产长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原料烷基化生产过程存在废酸过量造成后期处理成本巨大;二是一套斥巨资建成的芳构化生产装置因为原料紧缺而闲置导致浪费巨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经验丰富的黄风林教授带领着由化工系和化学系组成的四人小团队对此开展研究。
经过数月攻关,黄风林教授团队对烷基化的反应过程进行分析,成功解决关键问题,大幅度降低20%的酸液耗,使废酸的排放量从26t/月降低到6t/月,大大降低了处理废酸的成本,年增长利润1950万。
此后,黄风林教授又带领团队对芳构化生产装置开展研究。通过对原工艺装置分析,优化催化剂的组成、级配,黄风林教授团队成员拓宽了原料来源,以市场上充足的石脑油、轻烃、轻汽油为原料,弥补C3~C4的供应不足,使这套价值千万的生产装置起死回生。这套装置设备投入生产后,每年将新增产值2亿元。
芳构化生产现场探讨
此后,黄风林教授团队为华弃润滑油资源化利用工艺,正建设10万/吨每年废机油回收与资源利用装置,预计年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
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学研究,黄风林都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他说:"我从一个无知少年经过学校的培养,成为一个能为社会做出点事的人,完全得益于诸多老师的关心和培养,我将接过接力棒,努力拼搏,永无终点!"
更多校园资讯,欢迎关注西安石油大学招办头条号!
部分素材来源:西安石油大学官微、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6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