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11岁男孩大学毕业引发争议:你同意“在家上学”的教育吗?

11岁男孩大学毕业引发争议:你同意“在家上学”的教育吗?

“在家上学”的教育,

逐渐成为潮流?


如果让您的孩子提早拿到大学文凭,你愿意吗?

我想很多家长应该和我一样:这是什么操作?压根儿没想过这个话题啊!

这几天,微博上一则热搜,让我们重新开始了解这个话题:

江苏南京一位名叫何宜德的11岁男孩,因为顺利毕业于南京大学《销售管理》专业而登上微博热搜。

消息曝出,网上一片哗然:

“11岁!这真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这让年纪一把还没念完大学的我情何以堪?”


类似这种羡慕嫉妒恨的留言不少,但评论区里更多的还是网友们的一片质疑声浪:

这种不寻常的教育是揠苗助长,还是父母的炒作?

有网友还扒出了何宜德的过往简历,发现了太多不寻常的标签:

3岁裸跑,4岁驾船,5岁开飞机,6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写信,7岁出自传,9岁小学毕业,11岁大学专科毕业……


这开了挂的人生经历,都出自于一种教育方式,那就是——在家上学

何宜德在小学毕业后,就开始选择了在家上学的方式,参加大学自考,两年学完18门课!

他还告诉记者:“未来应该会去考工商管理硕士,就是MBA”。

虽然质疑声不断,但这种教育方式也不得不令人惊叹!

今天我们暂且不讨论是否值得借鉴,但我们可以借此话题聊一聊“在家上学”的话题。

最近几年,国人对“在家上学”的讨论越来越热,“在家上学”也从名人的偶尔为之变成了不少普通人的实践。

那么,什么是“在家上学”呢?

“在家上学”:是指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孩子不去学校,而在家接受教育,由父母或家庭教师授课的受教育形式。小规模私塾、微型学校等形式都属于“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的目的只有一个:用最适合孩子的方式,帮孩子快速成长。

在家上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美国教育部发布的《美国家庭教育:2019》显示,在家上学的美国孩子在近10年内增长了68%。

而在中国,在家上学的趋势也不断升温。根据21实际教育研究院的《中国“在家上学”调查研究报告(2017)》显示:中国在家上学人数已达6000人,且以年均30%的速度在继续增长。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家长正在传统的教育体制外,另辟蹊径,为孩子开辟一条成长之路。

那么,在家上学,是否就真的是教育的捷径呢?



父母这3个原因

让孩子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逐渐获得公众的认可,和其教育质量较高有关。

多项研究发现:“在家上学”的学生学业水平超过了接受公共教育的学生。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孩子选择在家上学呢?

(1)过人的天赋

网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位名叫瑞瑞的男孩,在小学二年级时,认为教材陈旧,学习内容没法满足需求。

于是,他同和父母商量后,决定在家上学。

之后,瑞瑞每天都投入到自己喜爱领域的学习中。

他学英语、德语、写作、钢琴、作曲、读书……就连周末日程表也满满的。

您可能会问:父母怎么可能会接受一个小学生的想法呢?这种方式真的能行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瑞瑞的学习成果:

10岁的他,读过1500本书;写了2本英文小说;开过钢琴独奏会;在喜马拉雅上开了自己的德语频道。

够惊艳了吧!

我们不禁会想:到底什么样的父母能教育出这样的孩子?

原来,瑞瑞的父母是德国海归,十足的高知分子。但是,在家上学的路却并不轻松,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读了150多本教育书籍。

果真,每个特立独行的孩子背后,都有着眼界广阔的父母。


(2)不幸的遭遇

香港最年轻的CEO,叶礽僖,也是在家上学的孩子。

但她在家上学的原因,却让人心疼。

12岁时,叶礽僖升至中一。不幸的是,她开始受到学校霸凌的困扰。

起初妈妈没特别在意,直到有一天,妈妈帮她梳头时,发现她的头发掉了一大块。

得知这是女儿在霸凌的煎熬中自己扯下来的,妈妈心疼极了,于是毅然为女儿办理了退学。

在家上学后,一切都在悄然变化,聪慧的叶礽僖越来越阳光开朗,学习也大有增益,她还开发了一款小朋友学语言的社交APP,市场反应好评如潮,她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年轻的CEO。

试想一下:这个充满传奇的小姑娘,如果当初没有为了逃离校园霸凌而在家上学,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呢?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着懂得如何爱的父母。

(3)不适应学校教育

袁小逸被称为中国“在家上学”的鼻祖。

她在家上学的原因,也道出很多家长的心声: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家长觉得学校教育弊大于利。

央视《心理访谈》节目曾对她进行了专访。由于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南开大学博士毕业的爸爸,便让女儿在家上学。

而这一上就是15年。期间,小逸出过书,也多次被媒体报道。


欣慰的是小逸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现在,19岁的她自信开朗,已自考完成本科学业,在一家律所实习。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教育就是培养人才,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在家上学,只有适合与否,没有对错。


“在家上学”带给家长的教育启示!

在家上学,现在从整体的教育模式来看,还是小众个案,在我国也有“父母在家教学,法院判定其违法,让孩子返回学校”的先例。

但看了众多成功的个案教育,不得不说,在助力孩子成长方面,“在家上学”也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1)育儿,需先育己

东莞“在家上学”第一人Angel,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教育学硕士。

实践“在家上学”教育的路上,她不断学习,不但阅读教育书籍无数,且从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到测评的题库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

正是这种不断学习,让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愈发驾轻就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只有父母不断成长,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


(2)育人为本,因材施教

教育书籍《康妈学堂—我送孩子上美国名校》里,记录了康平对儿子康康和外甥女芳芳在家上学的培养经历。

“多想让两个孩子齐头并进地成长啊!”面对聪明伶俐的康康和学习不开窍的芳芳,康平很是苦恼。

然而,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和秉性。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所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康平渐渐接受了事实,对两个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最终,康康考入美国高中,而芳芳,经过学习、打工历练、自学,也成长为自立自强、有一技之长的人。

教育不只为求得一纸文凭,更应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立足社会的能力。

(3)认识自我,理想先行

何宜德曾说自己将来要考MBA、10岁的瑞瑞说计划每10年出一本关于自己的书、9岁的袁小逸说,13岁要考少年班,然后到美国读书,最好读佛。

对于孩子,及早树立理想,不但有益于自我认知,明确人生方向,更会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敷衍为全力以赴。

哪怕理想最终没能实现,追求的精神仍是孩子成长最可贵的品质。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有些人一辈子浑浑噩噩,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为理想打拼。

人生只有一次,成长不再重来。无论是选择在家上学,还是选择校园上学,只有父母不断进步,才能用更坚实的臂膀,助力孩子成长。

至于是否在家上学,作为父母的你,怎么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5783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