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观鱼台 | 寒冬里,那一炉炭火

观鱼台 | 寒冬里,那一炉炭火

文/心蓝

寒冬,这些年好像也学会偷懒了,缺斤短两的感觉。冷的没有一点骨气,渐渐变成暖冬,记忆里寒冷的冬天已经很遥远了,冷时小时候的记忆,暖也是小时候的记忆。

我小时候的冬天是用8个字形容,就是北风凛冽,寒风刺骨。印象深刻的是屋檐下透明的冰凌一排排,像水晶一样透明,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中午太阳直射的时候,滴答滴答化成冰水,滴到脖子里透心凉。

村旁边的水坑是天然的滑冰场。放学后总喜欢去那里滑一滑,摔跟头是家常便饭。也可以拿个砖头潇洒的向冰面上一甩,比比谁扔的滑的远。上学时我们总喜欢用砖砸一块冰,用苇子吹个洞,用根草绳拴着拉着去学校。几厘米厚的冰拉着也不知道干啥,但还是乐此不疲。

有时候,北风刮的呜呜作响,像妖怪到来一般。寒冷的夜里蜷在被窝里是最美好的事。一夜醒来窗户上可见各种形状的冰花,像巧手的姑娘裁剪的花朵。每当这个季节,爸爸会在门外安一个风门,用简单的木头做成框架,再用大块的塑料薄膜封上,用弹簧拉上,每当打开它会自动关上,这样屋里就可以保暖了。

最深的记忆当属那烧的火红的炉子了。老家一到冬天都喜欢烧炉子,取暖不说,用热水也方便。我家的炉子是非常简单的,用泥巴做一个炉子,红砖一样的颜色,中间放煤球,下面一个圆形的洞,是掏炉渣的,两三块钱的炉子通常用很多年都不会坏。农村的房子四下漏风,虽然没有烟筒也很安全,从不考虑会中毒,好像那时候也没有这个概念。

点炉子是个技术活,开始时用麦秸秆,上面放点碎的木屑,再放煤。那个芭蕉扇呼呼的扇,看着浓浓的白烟冉冉升起。有时图省事,就端着铁锨去邻居家换个火苗正旺的煤球来。我那时上小学,每当放学放下书包,解下暖袖,就坐在炉子取暖。妈妈通常把上面的水壶拿下来,顿时火红的火苗一串老高,欢快的跳跃着,仿佛舒展开来。把冰凉的手放在火苗上那种缓缓麻起来的感觉真是无法形容。

文化人比较矫情,创造了一个词,叫“围炉夜话”。感觉很朴实的生活瞬间文雅起来。那时候,一家人,每天晚上都“围炉夜话”,大人做做家务,小孩写写作业,或者什么事情都不做,听大人讲那过去的故事。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老先生是南方人,冬天可能没有这么寒冷,我感觉真正可亲的是冬天的这一炉炭火。

那时候的冬天,炉火是家的中心,谁来了都是先坐在炉子旁烤暖。炉子周围都是我们的鞋垫。每天起床前妈妈喜欢把孩子们的棉裤放炉子上烤烤,然后拿给我们穿。害怕寒冷的孩子,有了热腾腾的棉裤,再也不惧怕起床。

炉子不光取暖,还可以做很多简单的美食。最方便的就是烤粉条,拿一缕粉条放炉火上,滋滋啦啦笔直纤细的粉条,瞬间变成白胖胖的烫发头的形状,入口即化,好不美哉。还有烤馒头片,把馒头切成四五片,排在炉火上,分分钟就烤好了,冒着热气,外焦里嫩,吃起来香香的。

还可以烤夹饼。当时一个村里只有一个夹子,想持夹饼必须满村子追夹子。那个夹子我现在还记得,长长的手柄,头上是个圆形的模具,里面有花纹,夹出来的饼周围有花纹,中间有个福字。饼里面可以放点白糖做甜的,也可以做五香的。当然炉子做的最多的还是家常便饭。白菜炖粉条是农家吃的最多的菜。火红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的白菜和粉条幸福的冒着泡泡,那时的白菜是碧绿的,粉条也是原生态的,绝对是原生态,吃起来从不用担心食品安全。

后来流行的带烤箱的炉子,上面可以加暖气片,下面可以烤地瓜,烤馒头,烤花生甚至水果。炉子依然是冬天的必备神器。

最近这几年,城里都有暖气,农家也都有了空调,炉子已经被堆在边角旮旯,再过几年,估计孩子们不知道这是何物了。但是炉火的暖,会一直在我心坎里,温暖我不变的情怀。

来源:我的县城笔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5644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