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孩子却觉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称为“爱之无愧”, 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够多,孩子还会心生怨恨。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白眼狼似的孩子。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太过无私,却把孩子培养成自私自利的白眼狼。
那么孩子的自私自利是怎么养成的呢?
让孩子最后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其实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
1.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父母,却忘了培养他脑子里有别人,懂感恩。
中国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说“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私是很正常的。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都是别人来帮他,他用不着帮别人,你比如说指望五岁孩子帮我们?不指望。但是这孩子慢慢在成长,因为现在孩子压力很大,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学习压力很大,所以家长一般都不给孩子增加负担,你好好学吧只要你考上大学就行。
结果这孩子从高中到大学他都不需要为父母去负责任何事情,因此他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那么管好自己当他一旦考上大学,他就会觉得是凭自己努力考上的,跟你们没关系,这是很正常的。
所以自私是怎么养成的呢,就是家里头什么事都不让他管,他只需要好好地管自己,别人不用管。”这就让孩子养成了脑子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也看不到父母的辛苦付出”。
其实这就是父母教育的一个最大的误区,也是孩子养成自私性格最根本原因。
2.太过溺爱孩子,其实害了孩子
重庆邮电大学王老师表示,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然而,付出太多,沟通太少,可能会让泡在“蜜罐”里的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一旦父母做得少了,反而会心生怨恨。一旦孩子养成了“受之无愧”的思维模式,便总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对自己不好就是有罪的。
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让孩子成为了“小皇帝”“小公主”,而这种溺爱无关年龄大小,而后一旦家长拒绝“啃老”,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行为偏激。
几年前有这样一则电视新闻:
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一幕惨剧,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生命垂危。究其原因,这5年汪某赴日留学的经费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花费超过150万。
他母亲省吃俭用,将唯一的房产变卖,寄住在娘家,最后四处举债,仍无法继续支付他高昂学费。
母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当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时,却换来儿子的仇恨。
还有一个案例,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饿死在自家。原因就是没人给他供养他了。他的父母老年得子,对他极为宠爱。到八岁父母还担子担着他出门,后来父母相继离世,他却好吃懒做,天天躺在家中,不愿意干活。这也是父母的过度溺爱造成的。
3.父母自私自利,不孝顺自已的父母,给孩子做出错误榜样
前段时间,一个小女孩的问题,震惊了朋友圈,她问:
“妈妈,我以后能把你送去养老院吗?”
因为这位妈妈正与兄弟姐妹们商量着把老母亲送到养老院的问题。商量中,那些刺耳的话语全被女儿听了进去。
“妈走路又不方便,待哪都麻烦。”
“我们还有孩子呢,哪有时间照顾啊,送养老院最好了。”
听到这些,懵懵懂懂的女儿自然也想着,以后妈妈老了,麻烦了,就可以把她送到养老院。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做爸爸的带着儿子把用萝筐把自己的老父亲送到山崖边准备扔下去,儿子问爸爸,你可以把萝筐留着吗,爸爸不解,儿子说,等你老了,我要用这个萝筐扔你啊!做爸爸的愧疚难当,终于明白自己做了大错事。
如果做父母的自私自利,为了自己享受生活把自己父母当做羁绊,那么未来孩子也不会回馈我们温暖和孝顺。
那么,防止孩子自私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六岁以前进行防止自私教育和训练。
在孩子小的时候当他出现自私的苗头时要矫正,尤其在孩子六岁以前。怎么矫正,李玫谨教授认孩子五岁开始和大人一起吃饭就要开始训练。怎么训练,一定要养成大人不动筷子孩子不能先开始吃饭的习惯。
饿是最基础的痛苦。人以后走向社会会经历更多的痛苦。因为人只有自己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经历了某一个痛苦,当别人再有这样的痛苦,你会特别能体谅别人,孩子也一样,要让他在这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而且我们是一个家,是一个整体,所以要有别人的意识。这就叫吃饭的等待与控制。
还有一些防止自私的方法。在给孩子吃东西时,要让他先给长辈吃,夸奖他,然后再给他吃。要让他有家庭意识,先是爷爷、奶奶、姑姑、爸爸妈妈,再是自己。
这就叫防止孩子的自私,让他脑子里有别人。
这种训练和教育非常必要,现在的父母都应该学习并有意识在育儿中实践。
2. 教孩子守规矩,不可溺爱。
要温和坚定地教孩子规矩,溺爱孩子,父母就放弃了教育孩子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3.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父母要注重教孩子怎么样去关注、留意别人的情绪,培养同理心。让孩子遇到开心的事时也不要忘记体会别人的感受。要懂得感恩。这样孩子不会以自我中心,变得自私,长大后也不会成为心理学家口中的“巨婴”――外表象大人,但内心还是像婴儿。
六岁以前进行防止自私的训练和教育,越早效果越好。孩子心里有别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能体会父母的不容易,懂得反哺和感恩父母的付出。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4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