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来了,期末考试还会远吗?对期末考试感到焦虑的不只是学生,还有任课教师。考试题目如何推陈出新?考试关注知识掌握还是学生能力?这些都是大学教师会关注的问题。
学生对于期末考试最常见的抱怨就是考试内容不是平时的课程作业、小测验和课程讲授内容。
不论这种声音是否准确,考试到底要考什么内容确实是值得讨论的话题。想要考查所有课堂内容或者只是随机考查一些知识点都会让考试效果大打折扣。那么,怎样的考试更有意义?期末考试更关注什么?一些大学的做法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期末考试的花式玩法
明尼苏达大学教与学中心指出,学生会根据考试的形式来决定自己学习的方式,如果学生认为考试要考知识细节,他们就会花大量时间记忆,如果他们觉得考试会考查理论和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他们就会勤练技能。麦可思-中国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数据显示,23%的2018届本科毕业生认为母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所以,教师选择考试的形式对于教师希望学生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传统考试,课程的考核也有多种替代形式,比如学生和老师都耳熟能详的期末论文、PPT展示、小组汇报等。明尼苏达大学则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形式灵活的期末考核方法。
开卷考试这种形式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开卷考试的试卷设计更有讲究。如果教师选择开卷考试,那么试题就不应该是事实性或记忆性题目,而是要以知识应用型题目为主,答案也不应该是明晃晃写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要有一定开放性,鼓励学生思考。
合作型考试主要鼓励学生讨论材料、互相启发。这种考试类型更适合考核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体形式也较为多变,学生可以两两一组或多人小组,先讨论再分别作答。也可以让小组得出一致结论,形成一个答案,组员分数相同。
表现型考试则要求学生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展现出对知识的良好应用,教师在现场观察并评判学生表现。这种考试要求教师事前细致地规划和把控好时间。
以上三种形式的考试具有一定共通性,考试考查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或是背诵,更多关注的是理论应用、问题解决和能力培养。而在具体应用中,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结合日常教学特点,也可以将考试玩出更多花样来。
这场考试有点“燃”
加拿大瑞尔森大学计算机科学课程教师设计了一场典型的表现型与合作型考试相结合的期末大考。不过对学生来说,这场考试恐怕是学涯中最让人紧张的考试。这场考试没有试卷也不用纸笔,允许交头接耳,允许团队协作。考试的内容是前所未有的刺激:拆炸弹!
计算机科学课程教授之一亚历克斯•弗旺将学生分为四组,在考试过程中,每组学生用自制的机器人拆除假炸弹。看似好玩的一场考试其实在环节设计上复杂而刺激。首先,学生需要在十五分钟之内,让大机器人扛着小机器人上楼,方式可以选择:上台阶或者按电梯均可。
这个环节并不容易,考试使用的台阶就是真实生活中的楼梯台阶。有学生操纵的机器人刚登上三级台阶就不幸摔下来。而使用电梯的难度则在于让机器人按对按钮。接下来进入迷宫般的“犯罪现场”,学生需要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操纵小机器人穿过狭窄的障碍场地,找到装炸弹的容器,使炸弹失效。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还需要绘制出地图并准确描述环境。同时这场考试也将细节做到了极致,参与考试的学生和裁判均穿着写有“小心”字样的“防爆背心”,给参加考试的学生制造了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作为一场典型的结合了合作型和表现型的考试,拆炸弹考试不仅让学生前所未有地重视,也引发了加拿大多家媒体关注。拆炸弹看似刺激而有趣,其实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编程、设计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变成所用,以解决现实社会中面对的问题。考试内容既没有为难学生,也没有超纲。
弗旺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12周课程里,学生也是通过问题解决模式来学习,比如让机器人打开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通道大门、按电梯,甚至踢足球赛。为了参加考试,学生花了好几周时间进行准备。比如学生德文•迪纳瑞尔演示了自己设计的机器人是如何装载摄像头并发射橡皮筋击倒乐高玩具,同时躲避玩具前的障碍——老鼠夹。至于考试成绩,教授则大方地表示,如果机器人能够顺利穿过迷宫,学生就能拿高分。
期末考试“两步走”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曾引入了“两步考试”方法。这种考试形式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学生独立完成试题并上交试卷,随后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协作完成一份试题。
两次试题内容基本一致。最终的考试成绩由两部分成绩按比例构成。学校的初衷在于检测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同时,小组协作能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实际情况是,学生对这一考试形式接受程度很高,因为他们在与同学讨论的过程中能及时验证自己的做法正确与否,同时,与他人协作解决难题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该校地球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布瑞特• 加里(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布里奇特• 克拉克斯顿教授曾进行实验研究,确定“两步考试”带给学生的学习效果究竟如何。研究发现,经过小组考试,平均每名学生能从至少三分之一的错题中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至少在三天后的突袭考试中运用自如。
更重要的是,实验结果显示,不论学习成绩高低,所有学生的成绩提升幅度都非常接近,这也打消了有些教师认为小组考试形式不过是学习好的人炫耀自己博学多才、样样都懂,而学习差劲的学生则投机取巧、提高分数。
究其原因,或许就在于考试与学生利益休戚相关,而小组参与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大家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知晓问题解法的学生详细解释以求获得他人支持,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思维也愈加清晰,想法更加完善;尚未理清思路的学生在同学的讲解下也能积极思考,学习新知。这种知识学习过程比死记硬背要更为深入,学生自然掌握情况更好。
此外,学生普遍反映小组考试能减少考试焦虑情绪,发挥正常水平。同时,小组成员在相互解释、说服,最终达成一致看法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鉴于“两步考试”方法卓有成效,其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已经有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森林学以及土地与食物系统等超过20 门课程采用该考试方法。班级结构也是五花八门,少则五人,多则数百人,从大一新生到研究生应有尽有。
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分步考试”的一大优点是可以很方便地与现有的考试形式结合起来,而不需要作出重大的改变。正如前文所述,传统考试形式得以保留,只需增加时间加入小组考试即可。
例如,一门学生人数178人的物理学导论课的期末考试如下进行:
考试总时长90分钟,个人考试时间55分钟,中途调整时间5分钟,小组考试时间30 分钟。
学生首先进行个人考试,独立答题,独立完成。个人考试时间结束,监考教师回收试卷,然后学生组成事先确定好的3至4 人的小组准备进行小组考试。小组考试所用试题与个人考试试题一模一样。
每组一份试卷,每个小组需要进行讨论并对问题的答案达成一致后完成试卷。
最终学生的分数由个人考试部分和小组考试部分构成,前者占85%,后者占15%。
这是一次典型的“ 分步考试”的流程。相比传统考试形式,“分步考试”并不复杂,实施起来非常简单。当然,简单并不意味着随意而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总结多年的经验,整理了若干最大化利用这一考试形式的措施。
当然,考试形式的创新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来进行规划。不是所有考试都能拿来创新。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也多次强调,课程的考核方式必须与该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相匹配,考核结果能够证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达成情况应用适当的考核方式来评价。只要能够考察学生所学,无论是纸笔考试还是创新型考试都有其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The Canadian Press. “Ryerson University Students Will Disarm Fake Bombs with Robots for Final Exam.” The Star, 18 Apr. 2017
[2] Georg W. Rieger, Cynthia E. Heiner. "Examinations That Suppor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43(4), 41-47(2014).
[3] Martialay, Mary. "Rensselaer Introduces First in the Nation 'Data Dexterity' Requirement for Al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PI News. March 22, 2018. Web.
作者 | 麦可思 于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4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