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几十年的寿命,几十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活着的这段光阴里,人总是会遇到很多事。或是荣华富贵,或是贫困潦倒,或是位高权重,或是牢狱之灾。总而言之,一个人一生总能遇到很多事,这些事情都是无法预料的,是喜是悲?皆要看命运的安排。在这众多人的人生当中,溥仪的人生无疑是精彩的,他一身的起起伏伏,可以说看点足足。
溥仪运气比较好,出生没有多久就捡了一个皇帝当。小小年纪的他便坐上了九五至尊的高位,成为了万民景仰的帝王。不过黄袍加身,意味的也是权力加重。对于这个懵懂的小孩来说,他并不知道他当时手上握有多大的权力,也不明白他身上肩负的是什么责任。可能在他的眼中,吃吃喝喝的幸福远比当皇帝要让他满足得多。
根据溥仪的记载来看,在他的人生之中,让他最为亲近的人,不是他的父母,也不是他的爷爷奶奶,更不是他的妻妾们,而是他的乳母。所谓有奶便是娘,他吃着乳母王焦氏的奶长大,对这个乳母自然是万分的亲近。在溥仪的眼中,周边的亲人们都冷漠的如同没有情感的傀儡,他在这些人身上感受不到一丝温暖。唯有他的乳母是不一样的,乳母对他的关爱,让他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让他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了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要有感情。
古代的富贵人家生了孩子以后,通常都会请乳母来喂养。皇家出生的孩子就更是如此,能够成为这些皇室子弟的乳母,那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因此,1906年,溥仪出生时,醇王府一贴出了招聘乳母的告示,就有很多人上门应聘。一来,进入醇王府工作是很有面子的事。二来,醇王府开出的工钱很高,一个月有二两白银可拿,这在当时属于高薪职业了。故而,看到招聘,不少妇女都主动找上门。
经过一番挑选过后,有20名条件相对优秀的妇女被留了下来,也就是说这些20人过了初试。在这20人里面,最终能够留下来的只有一人,经过了外形,乳汁质量等方面的筛选后,王连寿成功地脱颖而出,留下来给溥仪当乳母。王连寿当时仅有19岁,刚刚生下一个女儿没多久。丈夫因为得病已经去世,家里有年老的公婆,嗷嗷待哺的女儿,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这个妇道人家身上。
生活压力太大,她也只能忍痛舍弃女儿,选择给别人当乳母。皇家的规矩可比普通人家多多了,她成功应聘上了王府的乳母之后,就得遵守王府的规矩。为了让府里的小主人吃饱奶,作为奶妈的她,在府里吃的东西算是比较好的,每天都能吃上一碗无盐猪肘子。对于长期吃糠咽菜的穷人来说,这样的伙食相当不错。但是,王连寿在府里能吃上好东西,却不能将这些东西带回家和家人分享。甚至为了保证乳母的干净,她不能私自回家,更不能给自家孩子喂奶。
用这点奶水就能换到二两白银,或许在当时看来,这是相当值得的事情。但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用这点白银换走女儿的命,这太残忍了。溥仪当乳母后,王连寿没办法见到自己的小女儿,她的女儿没有奶吃,身体自然不好。在1903年,也就是她进王府的第三年,她女儿便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了。醇王府的人担心这件事情会影响王连寿产乳的质量,于是封锁了消息,不准人告诉她这件事。就这样,王连寿一直在醇王府任劳任怨的做着"奶牛"的工作,却被他们剥夺了见女儿最后一面的机会。
也就在这一年,光绪帝突发疾病,溥仪成为下一任继承人被带到了宫中。慈禧为了让溥仪跟自己更亲近,也为了让他断了和醇王府的联系,故而打算重新为他找一位乳母。结果宫里给他安排了好几位乳母,他都不满意,就哭着要王连寿。无奈之下,慈禧才又下令召王连寿进宫,继续喂养溥仪。直到溥仪9岁以后,他才开始没有吃奶。王连寿的工作完成以后,宫里的贵人们觉得多养一个闲人浪费钱,于是将她赶出了宫。回到家,王连寿本以为可以看到自己乖巧的女儿,却迎来女儿已去世6年的消息,这让她悲痛难耐。
宫里人将王连寿赶走是瞒着溥仪进行的事,溥仪突然间找不到乳母了,自然大哭大闹。但由于他年纪小,改变不了这些事情,哭闹过发现没用后,只能按耐住见乳母的心,等待时机。1922年,溥仪16岁,迎娶了一位皇后,一位妃子,算是正式长大成人,手上握有了一定的权利。于是他急忙下令寻找乳母,最后在河北一带找到了王连寿,然后将她接进了宫,直到伪满时期,溥仪也一直供养着她。
看得出来,溥仪和王连寿的感情相当的深,这不仅是因为他吃着这个女人的奶长大,更因为王连寿在溥仪童年时期给了他很深的印象。溥仪作为小皇帝,宫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忤逆他。因为没人教导,小时候的溥仪霸道无比,缺少了几分人性,做事情随心所欲,天真中透露出邪恶。王连寿看到这样的溥仪,不忍心他成长为一个三观不正的少年。于是会耐心的给他讲各种道理,努力的纠正他的错误。可以说,王连寿对他来说有着养育之恩,更有着教育之情。若不是有王连寿在身边,溥仪的性子恐怕会相当的偏激。
溥仪也是人,谁真的全心全意对他好,他当然心里有数。王连寿是真心实意将他当自家孩子一样疼爱,他自然也就真的将王连寿当做母亲一般奉养。在1960年,他得到特赦以后,还一心想要找到乳母。经过一番打听,他才知道乳母早就已经去世,悲伤的泪如雨下。
经常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学好历史?
我都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些人不愿意看历史,觉得太枯燥泛味。
我会说:很多的历史书确实很枯燥,那你觉得看三国演义枯燥?你看水浒传枯燥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历史史实上,加之以“演义”,即可了解历史,又可以欣赏故事,可谓两全其美。
有人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方法,对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来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经常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学好历史?我推荐大家一本历史好书《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这本书既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其历史价值远高于文学价值,该丛书的最大特色在于作者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蔡东藩的这套丛书,虽然是写历史演义,但“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
作者是民国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所著。该套书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民国九年,共记述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共六本,全套六百多万字。性价比也是很高的,历史爱好者必备佳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3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