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过去了,最尴尬的莫过于京东。
这个起源于京东创立之日的购物节日,最后却被竞争对手抢了戏。
从整体市场来看,阿里巴巴的天猫吃下接近75%的份额。其中聚划算拉动三分之一成交,已经超过京东和拼多多。相关数据标明,手机淘宝活跃用户超过拼多多的两倍,更是京东的5倍。
苏宁易购的增速同样可观,今年的618期间,苏宁易购全渠道订单量同比增长133%,苏宁小店和零售云店等新型业态表现抢眼。
如果与自己对比,今年京东的销量增速较去年进一步下滑,累计下单金额仅有2015亿元,仅仅比去年的1592亿元增长了26.5%,增速创历史新低。
主场失利,京东真的老了吗?
英雄迟暮,行动缓慢
今年的京东618表现出了对下沉市场格外重视。
但这种下沉战略,多少有些被威逼利诱的感觉:前者是因为自身流量增长的瓶颈,后者则是因为拼多多的不断崛起。
仰仗着微信这个流量巨头的助攻,京东拼购发展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不言而喻。
刘强东一直认为拼多多只是凭借着技巧取胜,但零售的核心还是应该聚焦在供应链和物流上。这样的错误认识,让京东很长一段时间只用拼购在微信端口给自己导流。
直到拼多多汇聚了近3亿用户,京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匆匆上线了自己的拼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里2019年初聚划算从天猫独立,5月发布社交电商APP“淘小铺”。
等你开始下沉时才发现,市场里已经插满了对手的红旗。
问题确实有点多
京东618表现不佳的背后原因是活跃用户的下降。
从2018年三季度开始,一直到了2019年一季度,京东年活跃买家数仅有3.11亿,始终没有回到2018年二季度的最高水平。
流量在下降,服务端还出了问题。2019年5月底,京东物流突然宣布,618期间一些地区的物流服务将发生延迟,有可能还会暂停接单。
传统优势没有了,商品质量、虚假宣传等问题也遭遇到很多消费者投诉。
京东零售集团轮值CEO徐雷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曾表示过去的一段时期京东存在的问题。
“客户为先的价值观被稀释、唯KPI论和‘交数’文化盛行、部门墙越来越高、自说自话、没有统一的经营逻辑、对外界变化反应越来越慢,对客户傲慢了。”
说到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刘强东自己。明州的桃色事件将这个宿迁出来的“英雄”打回原形。
说多做少
有志者立志长,无志者常立志。
最近几年来,京东喊出来的口号真的太多,可最后能够落实的却非常少。
2018年2月的时候,,京东在澳洲开设了总部。但仅仅过了15个月的时间,位于墨尔本的京东办公室就悄然关闭,其地区负责人也离职。
除此之外,京东在多个国家的国际化进展都不尽人意。
刘强东曾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未来要在法国、英国和德国推出电商平台和送货服务,2年内投入至少10亿欧元,在法国建立一个物流网络……。然而,骨感的现实是,目前京东商城网站上仅有俄罗斯、印尼、西班牙、泰国等频道,以及一个全球站点。
京东内部的高层都一致认为,现在京东最重要的就是降低负债率,但是哪有那么容易,想降低必须控制成本还要先盈利止损,否则在盈利不多的情况下跟本无法把资金流动起来,甚至还会赔的一无所有。
目前京东集团也在积极的布局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先是斥资收购了五星电器,还积极的布局了京东集团的线下门店,不知道此举能不能实现在最短时间内,降低京东集团的负债率,这也是目前有效的办法之一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