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南280余米的山坡上,南临少溪河,依山傍水,风景独好。这里,座座古塔昂然耸立,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形似参天巨木,势如茂密森林,故有“塔林”之称。塔是佛教产物,起源于古印度。梵文“塔”是坟墓的意思。中国建造佛塔时,印度佛塔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除了坟墓塔外,还有建造的灵庙、石窟内的不同类型的塔。故译成中文时,有音译的、意译的,也有以其形状译的,共有二十多个译名。
后来简化为“塔婆”,进而又简化为“塔”。经考证,汉代佛教传人我国时,还无“塔”称。《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中也只有佛图、浮图之说。晋人葛洪《字苑》中首见“塔”字。此字结构甚妙,音意结合,既采用了梵文佛字的音韵,又用“土”作偏旁,以表示埋葬佛骨的土冢之意。但后人沿用“浮图"者尿见不鲜。国内不少砖石塔额、塔铭文中自称“浮图”,而不称“塔”。
印度最初建塔是为埋葬高僧佛骨或佛经、法器等遗物之用。据佛经云,释迦牟尼圆寂后,众弟子将其尸骨火化,遂成坚硬的珠子,称作“舍利子”。为埋葬舍利,众弟子就在多处建起了下为台基、中为坟冢、上为尖刹的建筑物,这就是最初的塔,也是一部分塔称为“ 舍利塔”的由来。我们的祖先并未照袭外国“翠堵波”的原形,而是巧妙地结合我国民族建筑的独特风格,在固有的楼阁建筑上加一个尖刹,即所谓“上釁金盘,下为重楼”,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佛教建筑形式,形成中国式的楼阁木塔。
经过长期实践,我国古代匠师在楼阁式木塔的基础上又创造出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式塔、花塔、造像塔、宝篋印塔、经塔、幛式塔、碑蔚蓝色塔、九顶塔、高台列塔、球形塔、钏形塔、阙式塔、筒形塔等多种形式。中国最初的佛塔全是木塔,由于木构件易毁,故从西晋开始建造体型较小的砖塔。以后又出现石塔、琉璃塔、铜塔、铁塔、金塔、银塔、土塔和香泥塔等。
中国佛教塔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在寺院内外作为供佛、佛事纪念或标志的塔,通称为寺塔(佛塔);另一类是安葬高僧、大法师灵骨及有关佛经、袈裟、法器等遗物的墓塔。墓塔的修建一般是一僧一塔,有的是-僧数塔,有的禅宗寺院还将众多寺僧葬于一塔,称为“普通塔"(普同塔、海会塔)。凡一僧一塔、一僧数塔、众僧一塔、衣钵塔等通称为僧塔或和尚墓塔。墓塔数量较多者,称为塔林。
少林寺塔林就是少林寺历代借人的墓塔。塔林现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古塔228座现代塔2座。少林寺塔林,加上常住院中的2座宋塔,,二祖庵附近3座唐、元、明砖塔,三祖庵1座金代砖塔以及塔林周围10座砖石塔,共计246座墓塔或佛塔,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少林寺砖石塔建筑群。少林寺的这一古塔建筑群,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在塔体建筑本身及其体现的价值上,在全国同类建筑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02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