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溺爱源于父母内心的自恋,如何避免?需要用心体会孩子的真实需求

溺爱源于父母内心的自恋,如何避免?需要用心体会孩子的真实需求

溺爱孩子不是过度疼爱,而是源自父母内心的自恋

溺爱孩子表面上给人一种父母疼爱孩子过度的印象,毕竟很多溺爱孩子的例子都是父母舍不得吃穿却满足孩子各种奢望,似乎还让人有一种“很伟大、很光荣”的错觉, 其实这是源自父母内心深深的自恋,这又怎么解释呢?

咨询师荣伟玲是这样解释的,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小孩”,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就是童年的体验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内在父母”就是现实的父母和理想父母的内化;当人长大成为父母后,“内在父母”就是自己, “内在小孩”投射到自己孩子上,溺爱孩子就是无节制的满足自己童年的体验,而看上去仿佛是在无节制的给予孩子。

是否你也有溺爱倾向,做个小实验看看?

如果你要去同事家里做客,希望给孩子带一个小礼物,你想带什么?漂亮可爱的衣服?有意义充满哲理的绘本?美味可口的小吃?创意十足又有趣的玩具?或者其他的小礼品。

如果你想买一个蛋糕作为礼物,你希望是哪个口味的?布丁蛋糕?热巧克力蛋糕?戚风蛋糕?椰蓉蛋糕?乳酪蛋糕?抹茶蛋糕?或者其他口味蛋糕。

不同的读者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大家思考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是自己最喜欢的答案,而你如果问一下同事家的孩子,答案很可能完全不同;这说明我们都是在潜意识中满足自己的“内在的小孩”,这就是溺爱的倾向。

再举个例子,你可能还有以下经历,是否在有孩子出生之前就憧憬,如果生个女孩就给她买一堆洋娃娃,如果生个男孩就给他买一堆小汽车;可有了孩子以后你会时常发现你买的很多娃娃或者汽车,孩子只会喜欢其中一两个,常玩的玩具就是那几样,很多玩具都是当初自己喜欢的,现在却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还会出现下列情况,满地的玩具孩子都不喜欢玩,而是拽着你到外边溜溜达达去。

溺爱孩子是一种自以为是,不负责任的爱

溺爱孩子是自以为是,不负责任的,自私而又懒惰的爱。相对真爱来说,真爱会尊重孩子内心的需求,而溺爱孩子则更加简单而又粗暴,一般分为包办型的溺爱和放纵型的溺爱。

包办型溺爱关闭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大门,剥夺了孩子的真实感受,过度阻碍孩子建立自信心,受不了孩子吃苦,结果孩子长大了也是巨婴。

包办型溺爱就是让孩子不遭遇挫折,小时候孩子够不到玩具,父母帮助他,长大一点可以够到的时候也帮助他,不会系鞋带系就干脆买没有鞋带的鞋子,即使孩子自己说:我自己来。父母也依旧不理不睬。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去抓他心爱的篮球,他会慢慢爬到球边,伸手够不到就低头继续爬,

很可能头碰到球后,球走的更远,但是他不气馁,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还会抓到球,我们需要的是鼓励孩子继续爬,而不是把球递给他,应该肯定孩子的努力,培养孩子的挫折商,培养延迟满足感,孩子成功后也会建立更强的自信心。

那么,在孩子第一次要用勺子自己吃饭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是不管他怎么要勺子也要喂他吃饭,还是等他用勺子吃的满桌子都是饭粒和菜汤而收拾剩下的烂摊子呢?

包办型溺爱会逐渐阻碍孩子独立,这是一个慢性的育儿陷阱,等到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父母感觉育儿越来越力不从心,孩子也变得脾气暴躁,行为叛逆。

放纵型溺爱让孩子挫折商降低,十分依赖父母而又疯狂的憎恨父母,面对挫折不是想着如何解决,而是转向对父母拳脚相加。

放纵型的孩子会提出各种要求,而不管要求有多么变态,多么不合理,父母都全心全意满足孩子,即使父母家境一般,却满足孩子穿名牌的要求,换最新款的iphone手机,吃当下最流行的网红店,到各种景区打卡等等。其实父母付出的也仅是金钱上的帮助,感情上和心理上则是很少交流。

但随之而来的则是疯狂的憎恨,父母发现孩子的很多要求已经不能满足了,一鸣惊人的学习成绩,令人羡慕的社交,轰轰烈烈的爱情等等,这些现实中的挫败感让一直顺心顺意的孩子无法承受,因为溺爱让孩子的挫折商实在是太低了。

孩子疯狂的憎恨父母,甚至用肢体来殴打,用非常难听的话来中伤,这都是孩子潜意识所要表达出来的感受:你们不是什么都可以给我吗!为什么现在不能给我马上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还记得那个追星粉丝杨丽娟么?父亲卖肾、卖房最后跳海自杀。

大家还记得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么?男孩平时就对女孩动手动脚,甚至还强行搂抱,还被报警,但男孩的父母却一直咬口说这是诬陷。

熊孩子公共场合闹事也层出不穷,父母总是轻描淡写:他还是一个孩子。父母可以纵容娇惯孩子,但这个社会绝对不会,父母继续娇惯孩子就是等着让这个社会狠狠的教育孩子么?

如何疼爱却不溺爱孩子,龙应台的做法你是否可以理解?

对孩子不管不问怕孩子孤单寂寞,心理不健康,对孩子嘘寒问暖事事关心又担心溺爱孩子,那么该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呢?其实说到爱这个字,如果会对孩子产生坏结果,对孩子造成伤害,那这都不算是真爱,真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承认孩子是客观存在的人,体会孩子的真实需求,帮助孩子实现他们的需求

孩子做出了他的选择,你可能会预见他会遇到的挫折,那就让他自然经历就好了,小编不推举特意进行挫折教育,也不推举避免挫折的包办方法,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问题,很多孩子已经表现的很好,已经可以做到“好好学习,不干坏事”,就不要再强求孩子做道德圣人、做成功人士、做劳动楷模等等,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显得更加叛逆,让孩子选择他们的路,只要他们开心快乐,追求他们自己的理想和自由,父母也选择自己的路,把感情重点放到配偶上,丰富自己的生活,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在《亲爱的安德烈》一文中,作者龙应台对安德烈的描述有这么一段,早晨3点钟,坐在椅子上背对着大海,点起一支烟;作者并未做出阻止的语言和歇斯底里的举动,原因如下:她认为21岁的孩子已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可以为他自己的选择负责,也知道这选择后的结果,她可以跟孩子说不要在室内抽烟,而现在的情形就像你不会把你朋友或者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一样,他早已是一个人,一个特殊的“别人”。

作者对父母跟20岁孩子的关系也描述为旧房屋跟人的关系,你住在那里会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人不会体谅、讨好旧房子,父母是孩子视若无睹而又住惯了的旧房子,可能要再过几十年,当人回头过来看到这座旧房子即将走向“毁灭”,才会回过头来深深的凝视这座即将崩塌的房子吧。

分离是父母和孩子最终归宿,孩子要学会脱离旧房子独自面对屋外的风雨和阳光,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让孩子开心远比逼他成功更重要,不要等到这社会狠狠的惩罚孩子后才幡然悔悟当初太过于溺爱孩子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9917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