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市民服务管理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城市间转移就业人口,加大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推进力度。推进常住人口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就业和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纳入当地住房保障,用好各类就业促进平台,加强新市民创新创业培训。依法依规稳妥开展非户籍常住居民和党员参加社区“两委”换届试点。加强城乡结合部治理,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
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全省统一的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网络对接平台,促进社区居民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有效对接。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试点。常态化实施“青春志愿·爱在社区”项目。强化职工志愿服务和巾帼志愿服务。引导志愿服务向公益法律服务、居家社区养老、社会心理咨询等特殊领域拓展,向孤寡老人、残疾人、失能人员、失独家庭、社区矫正人员等群体延伸。健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机制。探索开展“时间银行”“绿色账户”等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志愿者嘉许制度。探索建立志愿服务向乡村延伸机制。
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坚持大联动、微治理,推动网格力量整合,促进网格、职责、队伍、平台、工作流程、数据资源融合,构建全域覆盖、全网整合、规范高效、常态运行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编制网格员职责清单,明晰待遇标准。建立网格员队伍准入和退出机制。健全网格化管理服务事项准入和项目化支持制度。建立街道社区包联网格制度,赋予社区党组织统筹调度网格资金、人员的职权。探索网络理政和网格化服务资源整合,建立“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的工作机制。 (魏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4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