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迹
这些天看了央视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后,深深体会到了邓小平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准,(纵观世界和我国近千年的历史,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归根到底不是就强在科技上吗?!)我对节目中一个关于大数据研究项目的现场实验感到惊讶(根据某大学就餐数据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推算出某一天的就餐人数,结果只差几十人,与学校的预测差别太大,减少了大量的浪费)。我是教育工作者,对大数据中的有关阅读研究结果非常关注,特别是这一结果:进学校图书馆次数最多的学生并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们先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课外读书较多的(或号称一年读完XX本书的)学生的总成绩并非出类拔萃,个人能力不见得一定比其他相对读书较少的学生强,在现实中确实也存在部分人很少读课外书(纸质书),但从其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也很卓越(当然是对“阅读”的广义理解,如听闻别人的话语等也算“阅读”),当然从宏观上看绝不读书是肯定不行的。
在这里我结合“为什么有些人拼命读书、却还是没能变得优秀”这个话题来谈谈我对如何有意义、有价值地去读书的看法.
我认为一个人要多读书是肯定的,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但更关键的是去选什么方向的、什么价值取向的书和用什么方法去读书的问题。我们经常情况是:看过的书过一段时间就没印象了,就如一阵风当时感觉一下就没了,由于阅读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方法,因此阅读后的实际意义不大。那些读了很多书、却依然没能获得明显进步的人(思想进步了、说道有了,现实能力变现不大),原因很可能在此.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明确的方向,形成自己的目标想法,以问题(课题式)来确定选书的方向,然后围绕中心目标去逐步阅读并实践。在这里,我以我的业余学习中“以写带学”范式为例,以创作诗词作品为例供于大家交流参考.
实际这一方法就是六个阶段:问题--选书——获取--拓展--应用--总结。
个人以为,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很多新知识,每天也会淘汰很多的旧知识。书是永远读不完的,况且有些书中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正确,或者说不一定适合你,只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己的目标出发、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阅读。
人生短暂,就这么几十年的时光,因此实效或高效使用你的生命时光才是人生真谛,切不可为阅读而去阅读,不要去追求读过多少多少本书,更不要在别人面前炫耀读了多少书,别人真正看重的是你读后的现实进步和你的现实才华、能力或成果的体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4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