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2019搜狐教育年度盛典”在北京举办,本次盛典聚集300余位权威教育专家、知名学校校长、教育行业从业者等,共同聚焦教育创新、未来教育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反思教育现状,探索中国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之路。
在本次搜狐教育盛典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明远教育基金会、建行大学、人文清华讲坛、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获得搜狐教育年度总评榜“年度影响力教育品牌”。
盛典期间,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发表题为《从应试教育突围》的主旨演讲。杨院长指出,如何用人类智能驾驭人工智能是这个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基础教育问题上,我们应该有清晰的人文主义的立场,追求不被科技神话所支配的学校和社会。
在圆桌论坛环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芬兰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 Mari—Anna Suurmune,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探月学院创始人王熙乔,一土中学学术校长韩东就“教育创新与未来学校”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杨东平表示,教育如果要发展,就要开放教育、解放教育,就要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让教育家办学。
前段时间,OECD发表了一个有关教育的榜单,芬兰获得了第7名。但Mari—Anna Suurmune表示,稍显落后的相关排名并不会引起芬兰对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的改变。目前,芬兰也在对各个层级的教育进行改革,但是一些核心价值,如为所有人提供优质、公平和免费的教育是要贯彻不变的。另外,她表示要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热爱学习、终身学习。
刘坚则表示,对于教育需要提出了三个拒绝,第一,就是拒绝应试教育的成果,中国不缺应试教育,中国不缺用纸笔能够表达学生成长的教育,纸笔成果表达之外才是我们所缺乏的;第二,要拒绝单纯以仪器设备为主导的成果,不是不要仪器设备,而是仪器设备要服务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内涵。第三,拒绝以写书、写文章、发表学术论文为标志的成果,因为我们发现如果这样,成果主要的创造者、主要的持有者就会更多关注于发表文章本身,而不是关注于教育实践的改进。“教育创新需要核心素养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公益精神滋养。”刘坚总结道。
1997年出生的王熙乔创办的探月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校。王熙乔表示,探月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内心丰盈、积极行动的公民。他表示,探月学院将教育分成三个类型,对象是学科的“学科学习”、对象是问题的“项目式学习”以及核心素养和哲学的学习。王熙乔认为,教育的发展需要提供优秀的教育者能够发育起来的环境。
韩东认为,一土学校的最大特点就是“土”。孩子的生长和植物的生长是很相似的,需要养分和环境,也要进行“光合作用”,自我生长。所以一土的课程体系就像“树”,根基是核心素养的培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以教育公共政策和教育创新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以独立的立场开展教育研究与政策倡导,聚集教育界内外的民间智慧,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0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