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说
我之所以写作,
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他的作品《激流三部曲》
誉满天下
他就是巴金
一个被鲁迅先生称为
“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
2005年10月17日
巴金与世长辞
享年101岁
斯人已逝
光芒依旧
每个人都会追寻自己的梦想
也许结果不一定圆满
但是只要脚踏实地
珍爱每一处走过的风景
便是人生赢家
如果
此时的你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前行中因迷茫而不知所措
不如静下心来读读这篇文章
也许会豁然开朗
前行中的我们并不孤单
寻 梦
作者:巴金
我失去一个梦,半夜里我披衣起来四处找寻。
天昏昏,道路泥泞,我不知道应该走向什么地方。
前面是茫茫一片白雾,无边无际,我看不见路,也找不到脚迹。
后面也是茫茫一片白雾,雪似地埋葬了一切,我见不到一个人影。
没有路。那么,梦会逃到什么地方去?
仍然往前面走。我小心下着脚步,我担心会失脚跌进沟里。
我走到一家小店门前。柜台上一盏油灯,后面坐着一个白发老人。我向他打个招呼,问他是否见到我遗失的东西。
“你找寻什么,年轻人?”
“我找寻一个梦。”
“梦?我这里多得很。”老人咧嘴笑起来,“我这里有的是梦,却不知道你要的是哪一种?”
“我失去的是一个能飞的梦。”
“我不知梦能不能飞,不过你看它们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你可以从里面挑选任何一个,并不要付多大的代价。”他给我打开了橱窗。
无数的梦商品似地摆在那里。的确是各种各类的梦:有的样子威严,有的颜色艳丽,有的笑得叫人心醉,有的形状凄惨使人同情。这里面却没有一个能飞的梦。
我失望地摇头,我找不到我失去的东西。
“随便挑一个拿去吧,难道里面就没有一个你中意的?”老人殷勤地问。
“没有。我只找寻我失去的那一个。别的我全不要!”
“但是茫茫天地间,你往哪里去找寻你那个梦?年轻人,我应该给你一个忠告,失去的梦是找不回来的。”
“我一定要找!从我身边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找回来!”
“傻瓜,为什么这样固执?”老人哂笑道,“多少人追寻过失去的梦了,你可曾见到什么人把梦追回来?听我的话,转回去好好地睡觉。”
我却继续往前走。
雾渐渐变为稀薄,我看见江水横在我的面前。
我踌躇起来,没有舟楫,我怎么能达到彼岸?
忽然一只小木船靠近岸边,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撑着篙竿高呼“过渡”。
我立刻跳到船中,连声催促船夫火速前进。
“老先生,为什么这样着急?半夜里还有什么要紧事情?”
这个少年怎么称我做“老生生”?刚才在小店里,我还被唤做“年轻人”。难道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会增加了许多年纪?
我没有功夫同他争论,我只问他:“喂,你有没有见到我那个失去的梦,那个能飞的梦?”
少年不在意地回答:“我在这里见到的梦太多了,不知道哪一个是你的?若说能飞,它们都是从这江上飞过去的,没有一个梦会半路落在江里。”
“我那个梦特别亮,比什么都亮。”
“除了星星,我没有见到更亮的东西。那么你的梦并没有飞过这里,因为我见到的全是无光的影子。”
“你能不能告诉我它飞往什么地方?”
“我不能。不过我知道它一定不在对岸,我劝你不过去。”
“我一定要过去。请你把我快送过去,我愿出任何的代价。”
少年把我送到了对岸。
没有雾。天落着小雨。我走的全是滑脚的泥路。我好几次跌倒在途中,又默默地爬起来,揉着伤,然后更小心地前进。
一座高山立在我面前。没有土,没有树,这是一座不可攀登的石山。
“难道我应该空手转身回去?”我迟疑起来。
“不能,不能!”我听见了自己的心声。
“年轻人不能走回头路。”我的心这样说。
我鼓起勇气攀登岩石,一个继续一个,直到我两手出血、两脚肿痛、两腿发软,我还在往上爬行。
我几次失掉勇气,又恢复决心;几次停止,又继续上升。几次几乎跌落,又连忙抓紧岩石的边沿。最后我像一个病人、一个乞丐,拖着疲倦的身子和破烂的衣服立在山顶。我仍然看不到我那个失去的梦。
上面是一望无垠的青天,下面是一片云海、雾海。在这么大的空间里只有一只苍鹰在我的头顶上盘旋。
我的眼光跟着鹰翼在空中打转。我羡慕它能够那么自由自在地在无边的天海里上下飞翔。它一会儿飞得高高的,变成了一个黑点,一会儿又突然凌空下降,飞得那么低,两只翅膀正掠过我的头。我看见它那只锋利的尖嘴张开,发出一声嘲笑似的长啸。
它一定在笑我立在山顶束手无策,也许就是它攫去了我的梦。所以它第二次掠过我的头上,我愤然伸出手去捉它的脚爪。我捉住了鹰,但是一个斤斗把我从山顶跌下去了……
我睁开眼,我还是在自己的家里。原来我又失去了一个梦。
1942年11月在桂林
选自《废园外》
-----
-----
岁月沧桑,跨越百年
素描 · 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巴金”是他的笔名。巴金曾在一个富裕的传统大家庭里长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资料图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令巴金觉醒。1927年1月15日,22岁的巴金奔赴法国。在巴黎,为了使大哥了解自己所选的道路,巴金将已写的片断整理重抄为二十二章的《灭亡》。该小说在1929年1月至4月的《小说月报》上连载后,轰动了当年文坛,“一位完全不为人认识的作家”巴金就此闯进了人们的视线。
△ 资料图:1941年巴金与妹妹及侄女、侄儿合影
“燃烧自己 奉献一生”
1928年12月,巴金回国,定居上海,抗战爆发后,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他曾和茅盾一起创办战时联合刊《呐喊》(后改名《烽火》),并担任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编委。
△ 资料图:曹禺在巴金寓所
1938年后,他在广州、上海、昆明等地从事出版工作,并发表了宣传抗战的小说《火》(三部曲),完成了长篇小说《秋》《憩园》《第四病室》等的创作。抗战胜利后,巴金回到上海,于1946年底完成了长篇小说《寒夜》。1949年10月1日,他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开国大典。
“做一个写到生命最后一息的作家”
新中国成立后的16年间,巴金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写出了近80万字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并翻译了屠格涅夫、高尔基等作家的作品。从1978年底起,他开始写作记录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的《随想录》。
△ 资料图: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文艺界著名人士 巴金(右一)
在1979年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巴金和郭沫若、茅盾等一起,并列为“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文学巨匠”。他的许多作品先后被译为英、俄、日、法等近20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1982年4月,巴金荣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5月,荣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在授勋仪式上称颂巴金是“不朽作家”,是“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为人类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只是一个作家、一个到死也不愿放下笔的作家。”巴金曾这样说。
资料整理自央视新闻
—END—
欢迎点击“写留言”与我们分享
你最喜欢的巴金作品
也可以留言和我们说说
你的“寻梦之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93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