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听人劝,真能吃饱饭吗?

听人劝,真能吃饱饭吗?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这句话如果用在皇帝身上,就是要让皇帝善于纳谏。在中国传统治国观念看来,皇帝就应该听得进去臣子的意见,不独断专行。自秦始皇开始,中国古代的皇帝中,真正善于纳谏的应该是从汉文帝开始。




汉文帝上承诛灭诸吕之乱局,下启文景之治之盛世,也可以算是一代明君。文帝取得这些成绩,与他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贾谊上书《治安策》,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阐述治国理念。文帝读后,深以为然。

不过,文帝也有独断专行的时候。一次与钱有关。文帝认为秦朝用的半两钱过于粗重难用,所以更铸新钱,并允许百姓自己铸钱。贾谊则认为此举不妥,铸钱为利甚厚,必定有人作假,不如收铸钱权于朝廷。文帝不听。这就导致了吴王大富,为吴王后来的叛乱埋下伏笔。




第二次与人有关。因弟弟淮南王刘长作乱,文帝拘捕了他,刘长最终自己愤愤而死。此事之后,民间有歌谣唱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歌谣传到文帝耳朵里,文帝听了很伤心,病倒了。

为了弥补对弟弟的愧疚感情,文帝决定册封刘长的儿子刘安为淮南王。贾谊见微知著,提前就上疏阻止文帝:“原淮南王悖逆无道,天下谁人不知其罪?陛下可怜他,也赦免了他,他自己生病而死,天下谁人认为他的死有不公之处?如今陛下又要使罪人的儿子得享尊位,恐怕有违天下民心。况且刘安正值年轻力壮,怎么会忘了他父亲之死呢?”可能文帝心里对刘长的死抱有太深的愧疚,还是不听贾谊的。

果然,刘安后来广置门客,试图通过叛乱战争解开父亲之死给他造成的心结。

(作者:李洪磊)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406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