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会沟通吗?
生活中的不快,十有八九是由沟通不畅引起的。自己明明把一切都交代得很清楚,对方却把意思理解得南辕北辙;别人正用情至深的向你倾倒苦水,你却如隔岸观火般冷静,结果不欢而散;沟通还简直成了恋爱的天敌,每一对情侣吵架的时候都会说,我和你没法沟通。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经常会碰到一些怪事:一些人说话小心翼翼,一句话的前因后果在脑海里盘旋了好几遍才说出来,却变成了那个常被忽略的人。有的人语言粗鲁,说话简直不经过大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
以前,班上有一对模范情侣,他们在一起时打打闹闹,旁人看来非常恩爱。一年后,突然分手了。
朋友们十分诧异,问其原因,双方都回答:无法沟通。女孩来自东北,大大咧咧,说话直爽;男孩成长于地地道道的南方小城,体贴入微,但说话犹如绕山公路般迂回。
女孩非常生气的和朋友诉苦:有次,她去酒吧,问男生是否也要一同前往,男孩拒绝了。女孩追问好几次,男孩却坦白,你和朋友去自在些,我在,怕你放不开,不能好好玩。
心理学家罗洛·梅说:“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现如今,大多数人的感受却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在这对情侣中,男孩缺乏的就是对细微变化的敏锐度,无法体会女生的感受与需要,从而一再坚持“我信任你,我给你百分百的信任与自由”的观点。而女生缺乏的则是没有提出具体的请求,去表达“我需要一个人,能够在酒吧那么混论的场所,随时站出来保护我,而这个人,就应该是你”的请求。反而,女生之后询问的几次“你真的不和我去吗”,都属于无效沟通,男生很容易感到困惑,也无法理解女生想要什么。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说过一个案例:
在一家餐厅里,有一对夫妇正在对话。
妻子:“这几天没睡好。”
丈夫:“这几天天热,人总是容易很早起。”
妻子:“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能不能适应。”
丈夫:“小孩子嘛,可不都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妻子无言,低头吃饭。
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很平常的一段对话,妻子一直想提示丈夫,自己的生活出现了某些问题,而丈夫却一直强调,一切正常,进而关闭了对话的通道。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丈夫一直从妻子预设的话题轨道中走开?是丈夫对妻子的担忧根本就不兴趣?心理咨询师认为,他只是很需要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到: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应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对丈夫来说,妻子的焦虑是一种新的经验,他一直努力把这些新的经验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里。比如:很多人,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先想别人有什么不对。如果有人开车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如果女友太贴心了,那她就是太粘人了。但是,假如我们能跳出自己的认知框架,再重新思考一下: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如果开车冲在我前面的人车上有一名垂危的病人,那他就是英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3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