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要想修建一所结实的房屋,需要有又稳又深的地基。人的生命要想健康长久地成长,也需要有稳固的地基。小孩出生后,地基便开始“建筑”,在这里,生命的地基便是人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种人在社会生活中感到安心不害怕的感觉,当环境中可能出现对身体或者心理有危险甚至潜在危险的情况时,安全感能够使人预感到出现的环境变动,人在其中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地基,即心理健康的基础,孩子在满足了安全感的基础上才能带着稳定的心理去探索未知的广阔世界,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带着自信心去和小伙伴打交道,融入到学校生活里,在小伙伴和学校里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相反,如果孩子有过度的不安全感,将会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导致精神障碍,甚至神经症。
所谓归属感,是指孩子觉得自己属于爸爸妈妈组建的家庭中的一员,属于学校班集体里的一员,属于伙伴们中的一员。在这一个个集体中,自己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接受、认可,在集体中是有价值的,必须存在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能和集体有共同的感受。
当孩子觉得自己被加入的群体接受时,会感到一种安全感和落实感。
据有关研究发现,归属和爱的满足与生活满意度有很高的相关度。流动儿童因为生活的颠沛流离,有先天的生活条件不足的缺陷而得不到归属和爱的满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在孩子的安全感形成过程中,归属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从来都是相伴左右,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妈妈们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了孩子充足的归属感,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家的温暖。孩子会对世界感觉到安全,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对世界和对自己的基本信任。因此,妈妈要给与孩子充分的归属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并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起来。
一名师大幼儿园老师曾经在报告中提到过班里一些小孩子的特别表现:
班上有个叫九斤的幼儿,他刚刚从别的幼儿园转来时,是让老师一个头两个大的“小捣蛋”。做活动的时候不仅不听老师的指令,还四处欺负班上小朋友。老师一旦教训九斤不听话时,他便和老师对着干,唱对台戏,情绪特别激动,易怒。在班上时,老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
班上还有一个小女孩叫薇薇,妈妈把她送来幼儿园时,显得很怕生,十分抗拒幼儿园的新环境,不跟旁边的小朋友玩,也不听老师的话,将近一个月后才开始和邻桌的小朋友说话,一起玩。
这些孩子的特别表现在幼儿园里比比皆是,孩子总是不愿意去上幼儿园,家长为了哄孩子上幼儿园被弄得焦头烂额,好不容易软硬兼施软磨硬泡地把孩子送上了学,孩子却在幼儿园里不合群,家长们为此伤透了脑筋。
孩子不合群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小孩没有产生对幼儿园的归属感,不愿意离开爸爸妈妈待在幼儿园里。于是,孩子为了摆脱幼儿园,轻则像薇薇那样孤僻拒绝接受幼儿园和幼儿园里的事物,被动防御,重则做出像小孩九斤这样过激的行为。
由于缺少对幼儿园的归属感,孩子行为变得更叛逆。对于孩子来说缺乏归属感出现的表现有可能不适应集体生活,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不愿意在老师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孩子归属感的培养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归属感对孩子将来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和在这种交往中掌握到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孩子归属感的养成有利于帮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在安全感的基石上流露本性,自然认识自己和他人,与人交往,这样将会促进孩子是身心健康发展。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缺乏归属感可能会增加一个人患抑郁症的危险。一个在集体中没有归属感的儿童,他往往会形成压抑,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而一个具有归属感的儿童却能愉快,自信的与人交往。培养儿童的归属感很有必要。
其实,归属感不只是对生活环境的简单认同,而是对环境中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及文化氛围的综合性的确认。不只是在幼儿园甚至在家里,有的孩子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缺乏归属感。
随着芬奇的渐渐长大,芬奇妈妈发现孩子越来越叛逆了,芬奇妈妈回忆孩子自上小学五年级后,便对自己很不耐烦,有时候总是和妈妈顶嘴。尤其是当芬奇妈妈问他学习方面的事情时,他就特别厌烦反感,老是顶嘴父母。
为了缓解孩子和自己的矛盾,芬奇妈妈提议全家一起出去郊游借此增进感情,爸爸知道芬奇喜欢吃草莓,还专门安排了全家一起去果园采摘草莓的活动。但是芬奇对此一点兴趣都没有,当得知就一家三口单独去时,还嘟囔:“我不去,和你们去没意思。”
我们通常把这类现象称为“家庭剥离感的初步形成”或“归属感的初步丧失”。经过了解,我们认为芬奇的这种表现主要是因学前不合理的“分享”培育,也就是说,妈妈总是鼓励芬奇把自己的玩具和小食品带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芬奇不愿意,妈妈就耐心提醒,有时还不高兴甚至生气。
这种“分享”往往会使芬奇混淆“学习类物品”和“玩具食品”,从而在和妈妈的日常沟通中出现“理解误差”,芬奇也就越来越无法和妈妈沟通。那么,归属感也就开始逐步丧失,就自然形成了上述的这些在生活中的逆反现象。
要合理修复这种状况,就要合理搭建母子沟通平台,在不以学习为主的前提下,母子能够顺畅和理解,借以有效提升孩子的家庭“归属感”,清除孩子已经出现的家庭“剥离感”,也就自然避免了使妈妈头痛的所谓“逆反”了。
当孩子拥有了健康良好的家庭“归属感”后,妈妈再和孩子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沟通,孩子才会在妈妈的引导下主动而快乐地开始学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3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