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对项目式学习(PBL)的这5个疑问,你都能回答几个?

对项目式学习(PBL)的这5个疑问,你都能回答几个?

项目式学习(PBL)是当前的一个时髦语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同时,能够学习到不同层面的知识,并且协作创造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这种动态的学习模式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将其认为是素养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

然而,实践层面上的纷繁经验,以及新生事物带来的混沌迫使我们回到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上——项目式学习究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项目式学习究竟是怎样的学习形态?当大家一哄而上,争相为自己的课程贴标签式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PBL。

1

做项目等于项目式学习?

在众多关于项目式学习的迷思中,“做项目”就等于孩子在进行PBL学习,这一点毫无疑问最具有迷惑性。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陷在死记硬背的教学泥潭中。项目式学习的出现颠覆了我们原有的教学流程或方式,我们下意识地认为只要“做”就行,有了“做”我们就彻底告别了原来传统的课程教学或者学习方式,有了孩子的动手实践,项目式学习就发生了。

然而,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没有学习到任何知识和技能,那孩子也是不能真正完成项目的。项目式学习强调,通过项目的设计和执行落实学习过程。换句话说,孩子的学习一定是与项目的完成同时进行的。如果项目式学习聚焦的不是学习,那就不是真正的项目式学习。

计划、调查、合作、问题解决、迭代修改、转换、编辑,还有数不清的“PBL”式动词,如同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一样,需要成为项目式学习的内在要素。这些要素借助知识的学习来实现和达到项目式学习的目标。项目式学习所聚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过程,一个跨越一定时空的成长,项目的结果只是反映过程和成长的物体而已。

所以,如果孩子只是简单地拼凑一篇小说,做一个金字塔模型,或者从湖中取水进行水样分析,测量建筑物的长度或高度的话,那这些根本就不是项目式的“制作”和“学习”。这些活动和任务只是孩子在解决具有挑战性任务,或者提出一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方法时的一部分而已,这些活动与任务是为孩子达成最终目标而服务的。

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衣服是很多老师会考虑的项目。这一项目要求孩子自己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品,制作衣服。确实,这一过程中孩子会动手实践,而且最后会有“产品”。

但是,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是否有代入感呢?是否具有驱动性问题的引领呢?是否有真实的跨学科粘合呢?

我们来看另一个与衣服有关的项目,驱动性问题是“如何设计出时尚、受欢迎的校服?”,这个活动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现实性。孩子本身对校服的样式很感兴趣,这与他们的校园生活密切有关,“时尚、受欢迎”的主题孩子也更感兴趣。

孩子们要调查研究同学们对校服的好感情况;要做数据统计,将数学学科融合;还要动手设计,呈现创意和实用的结果;更要打报告和口头说服获得校领导的支持,此时将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应用起来;更关键的是,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了,解决校服千篇一律、死板统一的问题。

2

教师应该设计项目?

很多人认为,教师或大人才是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任务,而不是孩子的任务。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一味将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推到教师身上,那课堂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

项目式学习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倾听孩子的声音。美国巴克项目式学习研究院提出,项目式学习的八大黄金标准之一“Student Voice and Choice”,即孩子们一起作出有关项目的决定,包括如何开展学习和工作、制作什么产品等的决定。

而教师,也只是项目的组成部分,可以设计项目的部分内容,例如时间安排、分级性评估、检查评估、设计合作分工、制定项目目的,确定汇报观众等。

在理想状态下,教师和孩子是一起在相关专家、社区人员和家庭成员的支持下,协同工作,共同完成跨越时空的学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始终知道“我是谁”“我要去哪儿”“我应该如何去”。

如今,很多项目式学习呈现两种趋势:“高结构化”和“主体弱化”。

第一种是指,设计的项目式学习过于严谨,实施时一成不变。其实,一个好的项目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是需要迭代的,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项目才能不断趋于完善。孩子们也只有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中,才能真正掌握那些关键技能。

第二种是老师包办整个学习设计,忽略孩子的声音,孩子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按图索骥,毫无创造力和主体性的培养。这两种趋势是需要改变的。

3

项目式学习需要依赖技术和昂贵的投入?

如今,技术发展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或者学习方式转变的力量。当人们讲起教育改革时,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将技术和投入作为重要的因素。确实,教育改革离不开技术和投入,技术的融入一定会强化项目式学习的优势,拓展学习的广度,甚至促进项目式学习的个性化学习,但是项目式学习并不是技术的奴隶,离开了技术不会寸步难行。

我们不能潜意识地认为技术是“非常有必要”,更不能被认为没有技术会影响项目式学习的效果。关键是,项目式学习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技术。孩子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依赖技术生成的,而是依靠参与、体验和反思才能真正习得的。

美国一所小学的项目非常经典,被研究项目式学习的专家反复应用,这个项目的名字是“我是一名鸟类学家”。

老师给孩子看不同鸟类的照片,让大家讨论其中的不同之处;接着老师展示鸟类的栖息地图片,请大家根据不同鸟的形态特征来猜测它们各自的栖息地;孩子们分组讨论,写下猜测结论和分析的理由;然后各小组进行猜测结论的分享,老师来揭晓答案并阐述理由。

接下来,老师引出了真正的问题(Problem):“如果你是一个鸟类学家,你在某个地方发现了一种未曾被发现过的鸟。请画出这种鸟以及它的栖息地,并为它命名。”还要求孩子们以鸟类学家的身份写一篇 “学术报告”,在文章中分析这种鸟的各部分形态特征和环境之间的联系,向世人汇报这一重大发现。

这个项目只需要传统的教学工具而已——图片、纸张、笔,没有什么高科技和大量金钱的投入,但是孩子们需要掌握核心概念——生物所处的环境是如何影响生物特征的,还需要建立假设,寻找聚合型证据来支撑,并给予综合说明来支撑自己的设想和洞见。

4

有了项目式学习,传统的教学不再需要?

教学需要变革,但不是颠覆。在教育改革的话题上,我们有时会有非黑即白的思维。一旦改革创新,我们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真正的变革恰恰是糅合黑白,走借鉴、兼容的中间路线。正如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时,还要坚持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

项目式学习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传授式、讲解式教学方法,但不是说要彻底将这些方式赶出课堂。项目式学习只是要改变这些方式占领课堂、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项目式学习的某个环节或某学科的一定主题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时还会具有一定优势。就像有意义的讲解、基于情境的传授依旧能够促进孩子认知结构的变革,促进孩子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运用得当的话,仍然可以达到“引人入胜”和令孩子“流连忘返”的教学效果

另外,传统的、标准化的测试也是必要的评价方法之一,能在单位时间内高效地检测孩子知识掌握的程度。因而,项目式学习是一艘“大船”,兼容与创新并存。但,无论是传统的方法,还是创新的实践,一定要发生在更具意义的场景和更具学习动机的任务里。


5

项目式学习一定要分级评估?

不少人认为,项目式学习是“无评价无学习,无评估无项目。”在项目学习结束后,非要给孩子评个三六九等,或者给与孩子一个分数。

项目式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所以要认识评估在项目式学习中作用和价值。

如果你认为孩子能够从最后的产品或者手工作品的评估分级中受益,那就评估分级;如果你认为来自老师的口头或者笔头的反馈更有意思的话,那就那样做;如果你认为来自社区或外部的某个专家的反馈会有帮助,那试一试。

所以,评估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固定的。只有当评估真正产生促进作用时,才有价值。

另外注意,量规评价是项目式学习的主要评估方式,但不要依赖于此。有时,孩子的心智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变化是很难用一套简单的评估框架衡量出来的。

学习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鼓励孩子参与,鼓励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孩子犯错,远远比评估更重要。何况,量规评价常常是标准化、主观化、统一化的,很难评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思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2954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