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精准扶贫在明朝,谈谈袁了凡的农业思想

精准扶贫在明朝,谈谈袁了凡的农业思想

袁黄(1533年—1606年),明代思想家,字庆远,后改字了凡,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袁了凡

袁了凡与农田水利

事实上,除了撰写《了凡四训》劝导人们向善,他还是一位农田水利专家,对北方滨海地区的土壤改造做出了一定贡献。

万历十六年,浙江人袁黄以进士的身份,出任宝坻知县。明朝时期的宝坻,包括如今的滨海新区(塘沽、汉沽和大港)和宁河区(雍正九年从宝坻分出)。这些地方地处沿海,土壤盐碱度高,庄稼收成十分不好;而且由于地势低洼,海水倒灌、河水泛滥也很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计。因而,明朝时期的宝坻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贫困县。

天津地图

到任之后,他一边组织助贫赈灾,一边思索“精准扶贫”——改变百姓贫穷状况的治本之策。他一次次到海边滩涂巡视,游走于水洼湿地。海水的上溯和浸泡造成了成千上万亩咸卤湿渍,只能生长芦苇和水稗草,当地人对家乡失去希望。但作为父母官,袁了凡想起了家乡——江南水乡的淡水稻田。在他看来,这些地可以改造成生长稻米的良田,应当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绝地逢生。

民国时期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了凡四训》

他博览古代农书,农耕知识丰富。为了指导百姓改善土地,便结合家乡嘉善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编著了《宝坻劝农书》。这是天津地区第一部农业专著,比徐光启来天津试验种稻、写作《农政全书》早二十年。“南稻北种”的做法为袁了凡赢得了“天津种稻第一人”的称号。

《劝农书》与农业技术的传播

《宝坻劝农书》的篇幅不大,但内容还是较为丰富的。全书共分八篇,分别是天时、地利、田制、播种、耕治、粪壤、占验。其中一部分是辑录了古代农书中的相关内容,另一部分则是结合家乡嘉善的经验、结合宝坻实际提出的适合北方农业的经验,尤其是田制、灌溉、粪壤三篇。

田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他之前,渤海沿岸地区充满盐碱,无法发展农业因而民不聊生。为此,他在书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方法:

夫田,因地制宜,其形不一,三代井田最善。今江南围田水旱有赖,北方亦宜效法也。除梯田、架田之属,非吾邑所宜者皆不开载。

即认为北方也应当效仿江南的围田,而不适合北方地形的梯田和架田则不采用。为了创造适宜水稻种植的条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改造盐碱地。《宝坻劝农书》中写道:

濒海之地,潮水往来,淤泥常积,有碱草丛生。此须挑沟销岸,或树立椿獗,以抵潮汛。其田形中间高,两边下。不及十数丈,即为小沟,百数丈即为中沟,于数丈即为大沟,以注雨潦,此甜水、淡水也。其地初种水秤,斥卤既尽,渐可种稻。

盐碱地沟渠布置图

这种改良土壤、降低土壤盐碱含量的方法,是采用贮存雨水的形式进行的。周盛传《议复津东水利禀》中也记载了类似的具体做法:首先把需要改良的地段划分为若干区,每个区内改良的土地以沟渠隔开,称为(土匡,该字电脑不存,外形如下图所示,意为高出来的土地)。区内的沟渠分为不同的级别,《劝农书》中称作小沟、中沟、大沟,周书中则称为干河、区河、土匡河、排窕河。雨水逐级入沟,再流入田内,而后再从下一级的沟渠中把溶有盐分的田水排出,从而达到洗盐改土的目的,如下图所示。

《宝坻洗盐图》

除了洗土,他还引入了三种田制,即“围田、涂田”(如下图所示)等江南常见的田制。其核心目的,就是改变当地农民在旱涝情况下均不能“有效管理水”的情况,田中设有兼具泄水、存水的沟渠,也筑起大堤抵挡暴雨,能够自由调节、改变“潦不能御水,旱不能蓄水”的状况。在对水的自由调节过程中,也达到洗土的目的。通过以上两种措施,滨海平原上开始出现大面积围田,逐步种植谷子、豆、麦子、黍等粮食作物。在地势特别低洼易存储咸水的滩涂之地,也种上了芦苇保持水土、增强肥力。

《劝农书》中所载围田、涂田形态

“江南之田,全资灌溉”,出于对江南水利灌溉技术的高度赞同,他在书中根据宝坻地势低洼的特点,重点介绍开渠引水和各种水具的制作方法。水栅、水闸、水塘、翻车(饮水工具)筒车、架槽、戽斗、水转高车都在书中有所描述,但有部分摘自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江南较为先进的肥料技术也是通过他传到北方的。苗、草、灰、泥等有机肥是他介绍的重点,所谓:

泥粪者,江南田家,河港内乘船,以竹为稔,挟取青泥,锨取青泥,锨拨岸上,凝定裁成块子,担开用之。北方河内泥多,取之尤便,或和粪内用,或和草皆妙。

与此同时,袁了凡利用动物积肥的主张,还改变了当地民众散养牲畜的习惯。他认为“

“南方农家凡养牛、羊、豕属,每日出灰于栏中……粪多栏满,则出而叠成堆矣。北方猪、羊皆散放,弃粪不收,殊为可惜。”

因而建议北方民众按照江南的经验,各家都建造坑厕,把一切有肥效的废弃物全部投入地窖中发酵,等到充分发酵之后,再用作追肥。

《宝坻县志》一页

结语

如此种种,全书的八篇内容,介绍了古代农书的部分先进经验,又把江南的经验因地制宜地移植到北方并形成著作,非常难得。这本书被后世称为最全面的州县级农学书,也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在任宝坻县令期间,大力推广《劝农书》,达到“里老一册”的普及程度,使先进的技术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史称“民尊信其说,踊跃相劝”。兴建水利、造福百姓也是《了凡四训》中所述的十大行善法之一。

离任之后,他的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万历二十六年,出任天津登莱等处海防巡抚的汪应蛟,也组织农民和士兵修筑大堤、大坝、沟渠,把淡水囤起来,再用淡水冲刷盐碱地,以达到洗盐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水田亩收达四、五石,旱作物也有一、二石,产量大增。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明朝末年的时候,滨海地区的治理仍在继续。清朝时期,因捕鱼、制盐业的兴起,治水事业一度荒废,那就是时殊事异后的另一段故事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0441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