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没有不犯错误就长大的孩子,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

没有不犯错误就长大的孩子,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

导语:父母如果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内心需要,针对“毛病”进行教育甚至惩罚,不问“本”,只管“标”,简单粗暴地管,实际上是强化,心理“疾病”就越来越近了。

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可以划分为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和障碍性问题。

其中最常见的是发展性问题,孩子身体和心理的生长,很难都那么均匀和平衡,发展得早点儿或者晚点儿的,水平高些的或者低一些的,都很可能因为显得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而被称之为问题。

适应性问题大多是因为孩子的家庭或者学校生活发生了改变,比如搬家、转学、换老师、家庭变故等等,忽然改变的生活状态,适应能力偏低的孩子可能出现情绪或者行为问题。

障碍性问题就是疾病的范畴了,有先天遗传素质的原因,也有后天不良成长环境,以及严重伤害的影响。

孩子的发展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有时候会表现地比较突出,像不能遵守纪律,脾气很大,不爱理人,攻击行为,说谎等等,常常称之为“毛病”,也就是坏习惯。而障碍性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属于“疾病”的范畴,心理辅导或者咨询都很难起作用,更别说是教育了。

很多“疾病”,其实开始的时候就是“毛病”,因为处理不得当,量变到质变,问题才棘手。

前不久收到一个妈妈的求助信,在她充满焦灼和迷茫的字里行间,我又看到了一个孩子的问题是如何从“毛病”,推进到了“疾病”。内心不禁怅然,写下来给大家看看,很多问题原本可以避免。

这个妈妈有两个相差三岁的女孩儿,出现问题的是姐姐,目前读小学四年级。

妈妈的职业是医生,爸爸做管理工作,姥姥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帮忙带孩子。妈妈说一直很重视女儿的教育,孩子三岁以前都是亲手带的,一直陪着孩子睡,直到又怀了老二,才交给姥姥。

女儿小时候很可爱,漂亮又乖巧,幼儿园表现不错,小学低年级时班主任和同学们也很喜欢她。现在四年级了,却渐渐出现了很多性格上的问题和一堆坏习惯。比如以前很活泼,现在却很内向,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无论是家人还是同学。

女儿很淡漠,很少有想念或者关心这些亲密的感情。跟同学相处总出现冲突,说同学欺负她,占她便宜,跟她讲道理根本听不进去。

很少有情绪平静的时候,既胆小又暴躁,和姥姥、妹妹也发脾气。批评教育她,一张嘴就是“好了好了我知道,我就这样了,愿意罚我就罚吧!”

学习上心不在焉,丢三落四,做事很拖沓,不在乎成绩好坏,经常因为忘交作业、不带书本挨罚,也无所谓。很多负面的想法,比如作文里把家乡描写成垃圾场,描绘一个恐怖场景等等。以前喜欢唱歌跳舞,现在也没热情。那么小,似乎每天都在忍耐。

妈妈要出差很长时间,跟女儿讲,原以为她会不舍,结果不但没啥反应,还说“这回没人打我了!”其实也就是9岁的时候,因为她撒谎,怎么说也不承认,先后打过三次。

妈妈说“进不去而且不了解孩子的世界”,从劝导到打骂,跟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很焦虑,害怕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这个妈妈担心的问题,其实已经出现了,我建议她带孩子去看一下儿童心理科,要诊断一下是不是有情绪障碍。

每一个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有缘由,无外乎孩子自身的特质,家庭和学校环境,以及令其心灵受伤的事情。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她为什么会一步步发展到目前糟糕的状态,因为信息不够,难以判断,这里要把可能存在的诱因,清理一遍。

越是乖巧听话的孩子,内心越是丰富和细腻,年纪小,能量不够的时候,一般看不到内心世界的真实状况,慢慢长大了,积累的问题就会逐渐显现。很多出现障碍性问题的孩子的家长,回顾孩子小时候经常会用到“乖巧听话”这个词,很难理解孩子为什么变化那么大,其实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所以对于孩子的内心究竟是否存在消极的体验和看法,家长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不能只凭表面现象。

比如来信咨询的是一个“二胎”家庭,这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个孩子的出生一定会给第一个孩子带来影响,有可以愉快接受的,也有排斥强烈的。排斥其实是很正常的反应,始于生存本能,大人要充分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孩子,他们经常会很夸张地表示喜欢弟弟妹妹,否则父母会不高兴,自己会觉得更不安全。

或者特别听话,表现得很懂事,像个“小大人”。越是年纪小的孩子,越是擅长“委屈求全”,但是他们的“伪装能力”并不强大,只要悉心关注,一定可以发现端倪。

多子女家庭的养育问题,会逐渐增多,以后也是需要重点讨论的话题。像求助的这位妈妈,自己认为对大女儿很在意,尤其三岁前昼夜不离身侧,再次怀孕之后孩子才交给了姥姥。其实对于孩子来讲,这很像是一种“遗弃”,即使依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自己只有表现得足够好,妈妈才会高兴,被妹妹分去的关注和爱护,才可以保全一部分。

升入小学,学习变成特别重要的事情,家长给孩子的正向评价也逐渐减少,代之以严格要求。很在意父母的态度的孩子,依然会很努力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做事情,直到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让父母满意,很可能会选择放弃。

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前期,情绪变化大,逆反,行为过激都很常见。得不到父母正向关注,就有可能以不听话、违规的方式得到负向关注,比如不好好学习,说谎,发脾气等。如果孩子个性比较强,容易生气,感觉委屈就会不计后果地发泄。父母如果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内心需要,针对“毛病”进行教育甚至惩罚,不问“本”,只管“标”,简单粗暴地管,实际上是强化,心理“疾病”就越来越近了。

没有不犯错误就长大的孩子。

对于孩子的坏“毛病”,要考虑合理性,比如说谎一般是因为说假话比说真话代价更小。小孩子的问题不难分析,家长被结果给牵制了,只是要惩罚撒谎行为,却不分析为什么撒谎,就是不妥当的处理方法。即便再严重的行为问题,只要有合理的理由,就可以接受,然后再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应对。

小学三四年级,是一个问题的高发期,与身心发展加速和心理成熟水平跃升密切相关,那个绕膝嬉戏,单纯可爱的小娃娃会迅速在父母眼前蜕变,从童年走向少年。如果因为对孩子的不满而导致紧张的亲子关系,对即刻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讲,是个很大的风险。

建议与孩子关系紧张的父母,要尽早修复,比如这个只不过10岁的女孩儿,情感世界还没有那么丰富,很容易陷在创伤记忆里,引发情绪障碍。

妈妈说“只不过”打了三次,还有充分的理由,然而对于一个一直存在“安全感危机”的孩子而言,一次暴力惩罚足以导致长久的创伤记忆。

并不是说孩子犯错误也不能惩罚,而是一定要考虑惩罚的有效性。如果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需要父母理性选择时机和方法,而且亲子关系要足够安全,否则罚不如不罚。很多父母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其实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

如果和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形成,无法短期内得到缓解,孩子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可以寻找“外部资源”,比如孩子还愿意接近的长辈,心理辅导老师等,找到受到的伤害,然后一点点补救。

结语:健康是最重要的生存资本,无论如何,父母都不能放弃。只要有耐心,抱有希望,孩子越小,可逆度越高,障碍性问题也很有可能调整回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5077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