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中医治病需要有中医思维

中医治病需要有中医思维

今天的文章先以一则临床案例讲起。有一位女性患者平素脾气十分急躁,动不动就起了无名之火,经常与人大吵大闹。近来患者自觉气短,于是找了一个老中医调理。这位老中医使用了一派温补之品,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等等气血阴阳并补,又配合补益膏方,三二月来患者虽然自觉略有好转,但是症状始终改善不明显。后因该老中医停诊,便找了科室的另一位中医师,与柴胡疏肝散一方,略加行气之品,两三日以后患者喜笑颜开,服用以后症状明显缓解,再次复诊。

人们常说“中医越老越好”,老中医往往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国医大师熊继柏先生曾言及,自己年轻的时候用药果敢,喜欢大刀阔斧,而且思维敏捷,选方精准,应用灵活。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思维与反应的迟钝,自己也变得“胆小”起来,许多方剂都不能灵活运用。由此可见,中医也不是越老水平越高。该患者是一个明显肝气不舒,病机并不难认,使用疏肝理气的药物自然是有效的。肝气郁滞属于实证,实则易去,因此患者在对证用药之后两三日便见到了明显的效果。

学习中医,最重要的是学习中医治病的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并不复杂,只是用心专一,三五年便可以有所成就,关键是要有一个名师指引。为什么这么说?神医扁鹊半路出家学医,在其师傅长桑君的指导下,没过多久就称为一代名医,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在各个诸侯国行医救人,被历代医家奉为神明。

西汉的著名中医太仓公淳于意,从小就对医学情有独钟,后来拜淄川人公孙光为师,学习中医。虽然尽得公孙老师的真传,但是医术仍然平平。后来公孙光推荐淳于意向公乘阳庆学习中医,公乘阳庆要淳于意忘记以前所学的东西,然后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了淳于意。到了第三年,淳于意开始独立为人治病,判断病人的愈后效果,已经达到了灵验、精确的程度。由此可见学习了中医的精髓之后,有三年便可以有所成就。

中医的思维的精髓就在于一个“辨”字,辨出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辨出每一味药物的作用与异同。头痛只知医头,脚痛只知医脚,可以说尚未入中医之门。如上所论医案,患者自觉气短,该老中医不“辨”产生短气的原因,一味之认为气虚才能产生短气,这就是只知“医头”。其实短气只是一个症状,并不能代表疾病的根本。症状就是一个现象,病机才是产生短气的本质。

产生短气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宗气不足者,表现为短气乏力,不思饮食,因宗气不能充实胸中,不能辅助肺掌管呼吸,因此表现为短气;有因于水气者,水气填与胸中,人体的正气不能贯通,导致宗气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故产生短气。《金匮要略》在《胸痹心痛》篇记载了:“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就是散除胸中的水气,治疗短气。

瘀血同样可以产生短气,瘀血停留在胸部,阻碍了血液与气的运行,气不能通畅就会短气。肝气郁结同样可以引起短气,肝气停留不动,气的正常功能不能发挥,就产生了短气这一个症状。《金匮要略》中有橘皮枳实生姜汤,亦是针对气机不畅引起的短气而设。

单是短气就有诸多的病机,现在许多中医使用了中药以后不见效果,反而责怪中医不行,而不思索是否自己辨证出现了问题,吾未知其可也?没有中医思维而使用中药,就是打着中医的幌子,招摇撞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9578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