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6年的某天,一个失魂落魄的人跟着大部队来到了古燕国的旧都。
黄昏时分,他登上了幽州台,也就是昔日燕昭王用来招揽人才的黄金台。
微风乍起,他站在高处,忽然想到此地曾经豪杰云集的场景,不由悲从心生。
枉他一生官场沉浮,磨练出钢铁般坚硬的心,却在这刻触景生情,终是落下了泪。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问这台上吟诗的伤心人是谁?
他就是陈子昂。
他是一个侠士也是一个诗人,在朝廷当过官,也在战场打过仗!
他富贵过、混账过、出名过,可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此刻他站在台上遥望四周才恍然清醒,原来自己折腾了一生,却始终是一个人在战斗。
出生富贵,年少轻狂。
唐朝出现过很多“神童”、“学霸”,比如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骆宾王七岁就作出了有名的《咏鹅》。
而这时候的陈子昂在干嘛?他在练武!打架!浪!
陈子昂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谋士陈平,后来陈家后代为了躲避晋乱不再出世当官。
陈子昂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慷慨激昂的豪侠,喜欢救济穷苦百姓。少年的陈子昂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做事情也喜欢模仿侠士作风。
少年的他,无拘无束,放荡不羁,交友很广。都到十八岁还不知用功读书(年十八未知书)。
直到有一次和别人打架斗殴,他用剑误伤了别人,最后还是家里花了好大代价才让他免于牢狱之灾。
也就是这件事,让陈子昂长了教训,他的性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弃武从文,立下志向,断绝好友来往,前往金华山潜心读书。不过两年的时间,他已涉学百家经史,动笔即能写下锦绣文章。有人赞叹他,其才不让他的父亲。
史料记载他“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
21岁那年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但落第了,两年后他再一次参加科举又落榜了。
重金购琴,砸碎扬名。
这次落榜后的陈子昂并没有回家,而是在长安常住下来,他一边反省自己落第的原因一边研究科举考试的游戏规则。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写的文章没问题,落第的原因只是因为他陈子昂在长安的名气还不够。
因为唐朝科举一直以来都有行卷之风。当时科举的主考官们除了评审卷子以外还要结合考生在平日的创作和声望,这样做的本意就是为了避免一张试卷定考生终生,以免沧海遗珠,埋没人才。
可这样做也带来很大弊端,考生们为了让主考官知道自己的水平才华,往往会把自己的作品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给当地有名望或者达官贵人,以求被宣传,引起重视,这就是所谓“行卷”。
所以达官贵人的推荐倒成了关键因素。如果考生背景大,那么被举荐就不成问题,而科举自然水到渠成,甚至已经预订好成绩名次。
陈子昂在长安人生地不熟,没有人可以举荐,行卷没有什么门路,可他很聪明,在一次街上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
那天,在长安街上有人卖胡琴,卖家要价百万。虽然有很多吃瓜群众围观却无人会去买,陈子昂见到后竟直接斥巨资买下,这让那些吃瓜群众大吃一惊。陈子昂却和他们说,我擅长弹琴,你们明天可以到我住所来听我弹奏。
群众第二天如期而至,可陈子昂并未弹奏,他激情昂然地说:“我陈子昂虽然没有昔日二谢的才能,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本人虽然来自小地方但却有佳文百篇,奈何没人欣赏。而这胡琴原本就是低贱的乐工所用的,不值得钻研!”
说完后,他愤然将价格昂贵的胡琴摔得粉碎。等群众还没反应过来,他又将自己的诗篇发给他们人手一份。
既然诗到手了,那自然不能不看。可一看那可不得了,众人纷纷叫好,好文章!好文章!
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没多久陈子昂的名号已传遍整个长安城。
再次参加科举后,他顺利考中进士,授将士郎。
官场沉浮,心灰意冷。
就在他考中的这年,高宗皇帝驾崩在东都洛阳,朝廷打算将他的灵驾运回长安。但当时的关中正在闹饥荒,如果迁灵入关那么势必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这对处于饥荒的百姓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于是陈子昂便上谏疏,极力建议将高宗安葬在洛阳那里,这恰好顺了武则天的心,受到她的赏识,召他入了金华殿授官。
陈子昂跟紧形式,为武则天上位大造舆论,洋洋洒洒的写了《神凤颂》《上大周受命颂表》,一无反顾的支持武则天的领导。
而武则天也没让他失望,很快将他提拔为右拾遗。
陈子昂的前几年顺风顺水,武则天赏识他,他是大红人,所以他也一度充满希望,还以为自己能一展抱负,匡时济世。
但实际上武则天只是欣赏他的文才,根本不在乎他的政治才干,虽然多次召见他,却从未给予重任。说到底,他陈子昂还是生错了年代,跟错了人。
武则天一代女皇,一生都在进行权利的斗争,他从后宫的妃子一步步往上爬,成为天下第一人,但她是女人啊,反对她的势力实在是太多了,而她能当上皇帝还不是靠的宫廷政变和阴谋权术。
所以武则天一边不停的提拔心腹,一边又在疑神疑鬼的大兴冤狱,她其实更多的还是考虑自己的皇位。
陈子昂从小到大的性格致使他不会权谋之术,他只知道上疏意见,所有的政治主张都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
所以说,陈子昂的悲剧是已经注定的,他不过是女帝手中的一颗棋子,替她称帝制造各种舆论,而至于他的谏疏往往留中不发。
没多久,陈子昂又被诬告谋反下了大狱,过了有一年,他才洗脱冤情出狱。
公元696年,契丹叛反朝廷,还攻陷了营州,武则天派他作为幕府担任参谋并跟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
提剑上马,纵横沙场让陈子昂心生向往,骨子里的江湖血性,被激发出来了。
他为此还把自己的狂喜之情写进了《感遇诗》中: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这次出征,武则天原本是想给武家人一个立功的机会,却没想到这武攸宜就是个饭桶。前锋军队第一仗就被打的屁滚尿流,当时情况十分危急,陈子昂立即请命愿带兵万人前去驱敌救援,可武攸宜说他就是一个书生之见,不予采纳。没一会,陈子昂又请命,这下激怒了武攸宜,直接将陈子昂贬为军曹,就是比普通士兵大一级的那种官。
有志报国却无任何机会,随后黯然神伤的陈子昂来到了幽州台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一生磕磕绊绊,忙碌折腾半辈子,不仅自始自终政治抱负未成,连自己的文学上的主张也很少有人能理解。
幽州台上他神游古今,感天地辽阔,宇宙苍茫,全世界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他感到全世界都不理解他,全世界都不愿接纳他。
那一刻,他对自己前程心死如灰。
辞官归里,冤死狱中。
公元697年,唐王朝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也就在那不久,三十八岁的陈子昂以父亲年事已高,请求辞官归乡,武则天下令以官职供养。
回乡后,陈子昂在西山建了好多间茅屋,归隐山林。第二年他的父亲去世。
后来,当地有个叫段简的县令,贪得无厌,知道陈家富裕,便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敲诈勒索陈子昂20万缗钱。(缗是一串一千文的钱。)
这金额在当时不算小数目,可就算陈家送了钱,陈子昂依旧被抓入狱中。
后来,陈子昂冤死在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历史上关于陈子昂的死历来都认为很可疑,毕竟他的官职哪怕不高,可也算是武则天赏识过的人,区区一县之令,把他杀死,不太可能。
后人推测,他从前在朝廷得罪过武三思,是武三思指使段简所做。
结语
生在初唐,陈子昂就文学上不是最耀眼的。那个年代,有王勃,有骆宾王,有张九龄,“初唐四杰”中也没有他。
但陈子昂就像是在那个年代不一样的烟火,用一生去燃烧,去不停折腾,虽然时间很短,但那刹那间的火花,已照亮了历史的一角。
多年以后,杜甫赞他:“千古有忠义,感遇有遗篇。”
韩愈《荐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后人称他为“诗骨”。
……
终于,他不再是一个人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6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