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夏意匠》#
今天我们来讨论中国建筑上的一些主要构件的形制问题。
相对于咱们以前讨论的建筑的平面、高度、文字演变等宏观问题来说,这些具体的东西可能会更好玩儿一些吧。
先从柱子开始聊吧。正好最近听同尘张翼的讲座,听到了欧洲建筑的柱式部分,真是天意。
柱子在中国古代建筑里,好像并没有斗拱啊,屋顶啊,彩画啊,那样吸引人,大概因为中国建筑柱子上面的斗拱太有名气,一般我们会脱离柱子而将斗拱单独拿出来讨论,剩下的柱子和柱础好像就没有太多可讲的了。
而实际上,斗拱与柱子,曾经是不可分隔的一个整体。
柱式
先来看看关于柱子的称谓。
在西方的古典建筑中,建筑上的柱子连同相关联的装饰体系,统称为“柱式”。建筑上的“柱式”,是建筑立面上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于这种建筑上的结构体系,发展成为了统领建筑风格和核心元素。
在欧洲古典建筑里的五种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精髓,也是以古希腊、古罗马为源流的西方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西方建筑里的“order”,字面意思是“秩序”,翻译过来就是“柱式。其实这个柱式的“式”字翻译的非常准确,而且包含了很多含义。它有形式、方式、范式的意思,表达了一种法则性、规定性。
当我们在建筑上谈论规则的时候,有三种递进关系:法、式、样。“法”是比较宏观的方法、规则和秩序,是一种大的原则。“式”比“法”更具体,也更明确。中国宋代有一本讨论建筑原理的著作,就叫《营造法式》,讲的就是法和式,也就是讨论建筑的原理和规则问题。
比“式”更具体的是“样”。中国清代有个专门设计建筑的家族,就叫“样式雷”,他们作的建筑模型叫作“烫样”,是一种根据具体的建筑设计而制作出来的实物模型。
其实还有比“样”更具体的,叫作“例”。“例”更多的指一种特定例子,没有规则性。清代有一本古建筑规则的书,就叫作《清工部工程作法则例》,讲的就是一个个的例子。梁思成为这本书画了全书的图例,并把这本书和宋《营造法式》称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柱子与柱础
柱子这个东西,在建筑上,最早就是由树干演变来的。
早期巢居的建筑就是建在树上,用树干本身做为支撑物,树干是柱子,树枝是横梁,树叶是屋顶,一棵大树天然的就形成了建筑的雏形。柱子的截面一般是圆形的,这也是遵循自然形态的结果。
柱子一般是纵向平行排布,但在建筑营造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特殊的方法,用以校正视觉上的偏差。
比如,当我们站在一组柱子近前观察它们时,由于视觉偏差的关系,这组柱子看起来是不完全平行和垂直的,这就需要在建筑设计上人为的将柱子故意往反方向倾斜,这在建筑上称为“侧脚”。这个方法,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不约而同的都在使用。
下面第一张图,如果按照1的方法建造,最终会形成2的样子。只有按照3的样子建造,看起来才会是1的效果。(图片来自《华夏意匠》)
最早的柱子是“种”在地下的,也就是插在地底下。为了防止柱子下沉,就在柱子下面垫了一块石头。后来,人们发现柱子埋在土里很容易受潮腐烂,影响建筑的寿命,就把柱子连同垫着的石块到了地面以上,这块石头也逐渐成为了柱身的一部分,也就是柱础。
由于柱头的消失,柱础也就成了柱子上最能表现艺术性的部分了。唐宋时期多用“覆盆”形,也就是象一个倒扣的盆一样的柱础。唐代华美的建筑上,柱础大多雕刻着莲花瓣。
清代的柱础,由“覆盆”变为“古镜”,也就是“盆底”由向外鼓变成了向内凹。
当然,到了民居建筑上,管你什么规范,那是什么样都有的。
柱子的类型,又分为内柱和外柱。内柱也叫金柱,就是屋子内部的柱子,主要支撑屋内的梁架结构。外柱也叫檐柱,顾名思义是在屋子外面支撑屋檐的,所以一个建筑外立面的美观与否,多半是和檐柱有关的。
从现在出土的商代遗址来看,至少二里头、盘龙城遗址的檐柱外,还有一圈柱子,现在有一种说法(待考证)是,这是一圈建在檐柱外侧的擎檐柱,支撑的是屋檐下的第二层檐,也就是重檐。最初是一檐柱对二擎檐柱,后来发展成一檐柱对一擎檐柱。这种擎檐柱,慢慢的也就发展成了斗拱。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具体来说,这是杨鸿勋在《从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谈中国宫殿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中提到的观点。关于斗拱的起源,也有其它的观点,主要观点是由三种构件演变而成: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穿出柱头的挑梁、擎檐柱。当然,还有我们今天要说的第四种观点:斗拱由柱头演变而成。
斗拱
对于古典建筑来说,装饰部分至关重要。而建筑立面上占相当大比重的柱子,由其是柱头,就成为了建筑上非常重要的装饰元素。
在古代西方,古埃及和古罗马的古典建筑上,演变出五种柱式对建筑进行装饰。有人就奇怪了,这么注重装饰的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柱子上连柱头都没有?其实,并不是我们没有柱头,而是我们太看重柱头了,以至于把柱头的部分发展成了一种单独的结构,那就是斗拱。
以前说过,斗拱的前身叫作“栌栾”,“栌”就是柱头,在古代也叫“栭”和“楶”,其实就是一种斗状的柱头。
在早期,柱顶上的“栌”,不只用于柱子的顶端,也用于梁下的其他部分,并不是柱子的专属构件,因此也就不被看作一种“柱头”,而成了一种独立的构件。
在“栌”之上,又有横木或冠板,称为“枅”,发展到后来,这种“枅”越来越弯,变成了向上弯曲的“曲枅”,名字也改成了“栾”,合起来就叫“栾栌”。这就是斗拱的雏形。
“栾栌”在汉语中的意思就是:屋中柱顶承梁之木。曲者为栾,直者为栌。唐代刘禹锡《武陵观火诗》写道:“腾烟透窗户,飞焰生栾栌。”清代吴伟业《松鼠》诗中也写有:“櫺户既严扃,栾栌若比栉。”
可见“栾栌”既是建筑物上一个特定的构件,又是可以在艺术上指代“建筑”的形容词。说明斗拱这种结构一直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不可替代的明星构件。
北齐邢子才《新宫赋》中写有:“百楹列倚,百栌代支”;三国(魏)夏侯惠《景福殿赋》写有:“曾栌外周,榱桷内附”;卞兰《许昌宫赋》中也写道:“见栾栌之交错,睹阳马之承阿”。
这些记载表明汉代之前的宫室建筑还是有柱头的。不但有柱头,而且还“雕栾镂楶”(晋代左思《吴都赋》),也就是在柱头上都是有雕饰和彩画的。不但文字中有记载,出土的汉代明器、墓室、画像石等,也说明了“栌”和“栾”在当时就是一种柱头。(下图为沂南汉墓)
柱头与斗拱的演变
“柱头”这个东西,也是因为功能上的需要而出现的。
在中国建筑发展的原始阶段,建筑上的“柱”就是直接用树干来做的,而树干上部的分叉部分,自然形成了天然的柱头,正好在分叉的地方能支撑横向的屋梁。
到了建筑发展的成熟阶段,有了正式的柱和梁,连接圆形的柱和方形的梁的交界地方,需要有比较大的承载面积,因而就出现“柱头”这种过渡形的构件。
最早的柱头是一个斗形,上大下小,就是用来连接面积较大的梁架系统和面积较小的柱子端头的。后来,由于柱头部分越变越复杂,脱离了柱子形成了斗拱,反而形成了一种中国建筑上独有的没有柱头的柱式。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西方古典建筑的代表性柱式——爱奥尼柱式,是由冠板向下弯曲而形成,而中国的斗拱是由冠板向上弯曲而形成。
中西方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由于向两种不同方向发展而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向下发展的西方建筑,没有与任何其它结构发生接触,没有任何结构上的牵绊,从而发展成了纯粹的装饰构件;而向上发展的中国建筑的柱头,与屋梁结构发生了联结,从而不得不考虑如何与其它构件相互配合,最终演变成完整的梁架系统。
这种“配合”也可能是这样完成的:当建筑上竖向的柱结构与横向的梁结构发生联结时,很自然的就会在夹角部分增加斜向的支撑物,从而加大整个结构的稳定性。这种斜向的支撑物,向上发展成了斗拱,向下发展成了雀替、牛腿、挂落等部件。
结语
柱子与柱头,以及演变而成的斗拱,都是中国传统建筑梁架结构的重要部分。柱子支撑了整个建筑的重量,成为基础。而脱离了柱头成为独立的结构的斗拱,则成了中国建筑上最神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构件。
斗拱这个高深莫测的构件,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了一种“凝结了大智慧”的感觉,让大多数人特别是西方人“不明觉厉”,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多的期待和向往。也因为斗拱这种精妙的结构和构造,不管从技术还是艺术的角度,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和意义。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最好的代言人。
参考资料:《华夏意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