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清王朝——清圣祖·康熙皇帝跌宕起伏的一生

大清王朝——清圣祖·康熙皇帝跌宕起伏的一生

命中注定 天命所归

康熙帝,名玄烨,生于一六五四年,幼年时患上天花病,此症乃满洲人克星,就连顺治皇帝、和硕豫亲王多铎等亦是死于天花。玄烨命硬,竟熬过了此绝症,活了下来。

顺治与孝庄皇太后认为玄烨既天资聪敏,又能战胜恶疾,从鬼门关返回人间,必定有天予大任。后来,顺治病逝,玄烨继承大统,八岁登上皇位,是为康熙。

四大辅臣

顺治临终前为玄烨从上三旗中选出四位辅政大臣,依次序为索尼(正黄)、苏克萨哈(正白)、遏必隆(镶黄)、鳌拜(镶黄)。四人均为天聪、祟德年间一起与皇太极打江山的大将,军功累累。

当康熙年幼之时,四大辅臣共理政事,从表面上看来,四人像是一条心,无分你我地为朝廷办事。但当康熙渐渐成长,便开始察觉四人原有间隙,实各怀鬼胎,勾心斗角,而且更越演越烈。

首先是鳌拜与苏克萨哈因圈地一事而翻脸。当年摄政王多尔衮偏袒自己掌管的正白旗,将最肥沃之土地都圈给正白旗的将领。如今,鳌拜决意要翻旧案,来一个镶黄、正白大换地,夺回“应有利益”。

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等上疏反对,但大部分均遭鳌拜打击而被罢官,而苏纳海、朱昌祚更被绞死。后来,苏克萨哈自知斗不过鳌拜,为了保持实力和避开鳌拜,他向康熙请辞道:“愿往守陵,从而得生。”康熙年纪还小,不解地问苏克萨哈:“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

鳌拜誓要趁此机会除去苏克萨哈,私订其“不欲归政”大罪二十四款,杀他子孙十一人。就这样,四大辅臣只剩三人,再没正白旗代表。

不久,首席辅臣大臣索尼逝世,鳌拜愈加骄横跋扈,旗下大学士班布尔善竟敢公然抗旨妄行,实为大逆不道。鳌拜势力庞大,更有不臣之心,这使康熙意识到鳌拜集团实在是非除不可,否则政权快将不稳。

索尼之子索额图被康熙召入宫中,以下棋为名,商讨铲除鳌拜大计。此外,康熙又训练了一批年轻的摔跤好手,用以对付鳌拜。与此同时,康熙在鳌拜面前仍是不动声色,还刻意粉饰一翻,好让他减轻防范。

鳌拜以为康熙年少好玩,以摔跤解闷,因而不以为然。讵料,一次康熙召鳌拜进宫,鳌拜仍旧像以往一般大摇大摆地走入。一切蓄势待发,只等鳌拜踏入宫内,康熙突如其来的命侍卫们一拥而上,擒住鳌拜。

康熙胆识过人,年仅十六即制服鳌拜。经众臣合议,鳌拜犯有三十条大罪,理当处斩,但康熙念他为三朝元老,又立过无数战功,免其一死,予以终生禁锢。不久,鳌拜便死于禁室之内。

八年战争、平定三藩

康熙亲政后,书写了“三藩、河务、漕运”条幅挂在宫中柱子上,夙夜廑念当今三大要事。

三藩乃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平南王尚可喜年老多病,将藩务交给儿子尚之信打理。尚之信为人残暴嗜杀,连其父尚可喜也不放在眼内,竟胆敢杀死尚可喜派来送信的人,以求取乐。尚可喜怕他早晚会酿成大祸,加上自己亦不甘受制于自己儿子,于是在康熙十二年,他上书要求告老还乡,回辽东养老。

早已想撤藩的康熙便趁此下令撤去尚藩,将其士卒撤返原藉。吴三桂、耿精忠闻讯大惊。于是,老谋深算的吴三桂,连同耿精忠立即假意向康熙示意自愿撤藩,以试探朝廷动向。

康熙认为是时候解决三藩问题,紧急召集群臣议论撤藩之事。各人均清楚知道批准吴三桂等撤藩即加快他们横下决心造反,但尽管不撤,造反亦是迟早问题。正是“撤也反,不撤也反,倒不如快撤,然后速战速决,一劳永逸。”

可是,大部分亲王、贝勒、权臣都不愿撤藩,厌战情绪高涨。十几年太平日子过惯了,不想打仗,而与康熙携手同心对付过鳌拜的索额图竟支持反战,使康熙感到万分失望。又有个魏象枢,走出来说要“以德服人”,但这些理论根本不能应用在此件事上。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人坚定不移的主张撤藩。

康熙力排众议,决定撤藩,并且要彻底地撤。他更于清晨绝早跟太皇太后(即孝庄)作最后商议,得到共识。

吴三桂万料不到康熙会真的撤藩,他拥兵自重,根本不愿放弃云南,宁死也要独霸一方,不肯交出兵权。既然事已至此,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便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来蛊惑人心,举兵造反。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加入叛军集团;康熙十五年,尚之信亦在广州参与叛乱。战火急剧蔓延,半壁江山一眨眼已落入叛军手中。与此同时,察哈尔蒙古亲王布尔尼亦乘机作乱,大清王朝岌岌可危。

叛军起兵,其党羽纷纷响应,各地告急文书频传京城。索额图竟提出杀死明珠等主战派人士,继而与吴三桂重新交好。康熙痛斥索额图连番谬论,并立即准备应战。

康熙认准只要能消灭吴三桂一路兵马,其他叛军即不攻自破。他先令户部米思翰安排好军需,然后分别派出图海(正黄旗满军都统)、勒尔锦(多罗郡王)、瓦尔洛、莫洛等大将领兵进军湖南、四川、西安等地。年少的康熙骑“自在骢”以马奶酒为将士送行,情绪激昂。

康熙拟定大本营设于荆州,镇守盐津、胜境关,战线控制在四川、贵州、湖广三省内。此刻望着全国地图,康熙终于明白荆州何以成为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布署军事策略外,康熙还颁发了一条上谕:

凡弃暗投明者即与保全,恩养安插。

康熙于乾清宫批阅前线奏报,运筹帷幄,苦苦筹划战事。

满洲八旗没有当初入关时的强悍,出师不利,吴三桂义子、陕西提督王辅臣举兵支持叛军,杀死莫洛。陕西地处要冲,康熙马上派图海进攻平凉,于康熙十五年收服陕西全境。

此外,康熙破格提拔汉将姚启圣、赵良栋等人为朝廷效力,加派绿营兵(汉人,人数众多,以步兵为主,熟地理)相助八旗骑兵,战况渐渐扭转。耿、尚二藩知事情不妙,加上他们四十余年以来一直效忠清室,受恩三世,开战后不久便投降了。

清兵灭吴三桂左右两翼大军,叛军终敌不过清室全国兵马。眼看大势已去,吴三桂还欲虚张声势,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改元昭武,在衡阳称帝。也许是天理难容,四、五个月后吴三桂暴死。其孙吴世珰继位,部下涣散,军心动摇。叛军全线溃败,退守云南。

战事到了尾声,定远平寇大将军固山贝子彭泰、征南大将军都统赖塔请奏进兵昆明,康熙起初不忍强攻昆明,他不欲战火使无辜平民百姓受害;但半年后终等不到吴军投降,遂下令进剿吴逆余党,八年战争结束。

听到战况捷报,康熙喜不自胜,挥笔写下《滇平》一诗:

滇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出动水师、收复台湾

平定吴三桂后,康熙决定解决满清另一个心头之患,那就是台湾。当年三藩作乱,郑经曾与耿精忠合谋进攻广州。后来,又在沿海一带滋扰大陆居民,烧杀抢掠,郑经已没了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大志。

康熙先后九次派人到台湾作和谈,但郑经等自恃天险,不肯归顺,坚持独立,只肯如朝鲜一般纳贡,不剃发登岸。

福建总督姚启圣上奏康熙,曰:“岛贼内乱,攻台时机已到。”康熙准予用武力收台。其实,姚启圣一直采取的招抚政策,均十分见效,例如康熙十八年,郑军五镇大将廖典率万余士兵降清。郑氏集团面临全面崩溃,人民思降,风雨飘摇。只是,这样拖延下去,恐怕十年八载也无法把两岸统一。现下,用兵的时候到了,康熙收复台湾已是指日可待。

姚启圣与李光地大力推荐熟悉台湾一带海路的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乃明朝总兵郑芝龙旧部,大臣们普遍反对由其担此重任。康熙力排众议,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他于康熙二十年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封太子少保。

施琅苦心调整兵力,勤操水师,只等战机一到,便直扑澎湖及台湾。这时,郑经已死,统治台湾的是年幼的郑克塽。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二万,出动二百三十多艘战船,挥师攻打澎湖。施琅以五艘战舰为一个作战单位,称“五梅花”战术。

海战异常激烈,炮声隆隆,击起多条水柱。施琅血流满面,游击蓝理更被炸得肠子尽露,但稍加包扎后又投入战阵。战事持续了一整天,清军水师全歼郑军主力。澎湖一失,台湾门户大开,郑克塽见大势已去,送上降表。

康熙欣然接受郑克塽投降,施琅登上台湾岛,台湾归纳大清。康熙破例授予施琅花翎顶戴,而蓝理亦受到特别褒奖。此外,郑克塽更被封为正黄旗汉军公。

大漠强敌 御驾亲征

清初年间,蒙古族分为漠西、漠南和漠北蒙古,其中漠南、漠北蒙古早就归顺了大清。蒙古一带本来天下太平,但自康熙十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夺得政权以后,即向其他蒙古部族发动袭击,弄至大漠烽烟四起,战火连连。

噶尔丹勾结沙俄,先后两次击败漠北喀尔喀蒙古,一时嚣张气焰得很。噶尔丹为了追杀喀尔喀部余众,一直打至距北京仅九百里的乌珠穆沁,清室举朝震惊,很多商店纷纷停止营业。

康熙三番四次规劝噶尔丹,要他息兵,并交还喀尔喀蒙古原地给当地领袖,却遭拒绝。到了康熙二十九年,三藩和台湾问题已完全解决,大清可以集中火力向北用兵,以解边陲之患。

康熙决定御驾亲征,他率军进入狂风怒号、惊沙扑面的塞北,誓与噶尔丹决一死战。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和皇长子胤禔率左翼大军兵出古北口,安北大将军常宁率右翼大军兵出喜峰口。一经交战,清军右翼立即败阵,康熙当机立断,马上改变战斗策略,最终于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的驼城阵。万料不到的是,福全竟斗胆擅自与噶尔丹讲和,致使残敌有机会远逃;此外,康熙适值身患重病,也许是噶尔丹气数未尽,康熙决定班师回京。

由于噶尔丹兵败后仍不悔改,继续如昔日般滋扰漠南蒙古一带,使当地人民不得安宁。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再度亲征准噶尔。清军兵分三路,康熙坐镇中路,而东、西两路大军则由萨尔素、费扬古分别统领。噶尔丹部队被清军包围于昭莫多,并遭毁灭性打击。噶尔丹虽侥幸脱逃,但却从此一蹶不振。

康熙几度致书噶尔丹,予以他最后归顺的机会,但噶尔丹坚持要与满清作对,致使康熙龙颜大怒。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第三度北伐准噶尔,意欲将噶尔丹一网打尽。此时,噶尔丹已是众叛亲离,牲畜尽竭,根本毫无能力抵抗清军。到最后,连噶尔丹自己的儿子也出卖了他,可见噶尔丹的叛乱行为普遍再得不到任何人支持。噶尔丹在绝望中发急病,就此一命呜呼。

康熙三次征战噶尔丹,均取得辉煌战绩。但准噶尔部的问题,一直到乾隆年间才彻底解决;无疑,康熙一连三回的亲征对于西北一带之安定确实起了重大的作用。

史上最强之制贪法

清初定鼎中原,即有贪污之风。康熙洞悉单靠狂追猛打贪官污吏不是上策。最高深的对策,正是大力鼓吹廉洁之道,并加以褒奖,使有“为清官而骄傲”的风气散播开去。

这样,朝廷上下正直官员人数一多自然可以抵制住少数贪官。当然要形成如此气候必须要配合皇帝的实行措施。康熙尽心培育廉官,他更曾颁布“天下廉吏第一”的荣誉给予于成龙。于成龙任地方官时爱民如子,体恤百姓疾苦,刻苦耐劳,劾奏贪黩县令,受人民拥护爱戴。康熙得悉召其面圣,当众赞说:“尔为当今清第一,殊属难得。”赏白金、良马、御制诗等,职位升至江南江西总督。

由于皇帝全力灌输清廉的重要性,人人皆想做个好官,并与康熙同步尽力治理好国家。于是,贪官越来越少,而清官则日益渐多。朝廷各阶官员争着向廉,唯恐落下。这样的政治风气简直梦寝以求,使人渴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4943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