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首里城“失守”?

首里城“失守”?

同去冲绳游玩的朋友买了一对半人多高的石狮子,冲绳的吉祥物,驱邪镇宅。公的大张着嘴巴,把厄运吐出门外;母的紧闭着嘴巴,把幸福留在家里——之所以没有在冲绳那霸首里城的首里杜馆(复合型游客休憩服务中心)买那种指甲盖大小的狮子纪念品,也许是因为它们的能量不够强劲。

的确,首里杜馆售卖的小狮子们没有把厄运吐出门外——10月31日凌晨,首里城遭遇火灾,正殿、南殿、北殿等6栋建筑全部被烧,面积达4200平方米;火星飞溅至附近的冲绳县立艺术大学,还引起杂木林起火。继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之后,又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遭遇灭顶之灾。

对比图:日本世界文化遗产冲绳首里城火灾后的图片,下图为首里城火灾前的图片。 (IC photo/图)

这座2000年12月被涵括在“琉球王国城迹与相关遗产群”中而成为日本第11个世界文化遗产的首里城,在未被焚毁之前,是冲绳最负盛名的观光名所之一,1933年即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之所以是“之一”,大抵因为冲绳还有军事迷喜欢的美军基地和小盆友最爱的海豚表演。爬上海拔120余米的山丘,从首里杜馆向东进发,在城之外廓穿过如今参观走的正门木曳门,即进入内廓。而外廓石墙中的欢会门才是历史上首里城的正门——伪托为曾经随册封使访问琉球的沈复所写《中山记历》中这样描写它:“欢会门,踞山巅,叠礁石为城,削磨如壁,有鸟道,无雉堞,高五尺以上”——欢会门两边的城廓由错缝的礁石堆砌而成,没有使用接缝粘合剂。

从外廓的门进入,就来到了琉球王国的都城与王宫所在地,这里曾经凝结的是500余年的琉球岁月。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统一琉球,定都首里城,为琉球王国的开始;19世纪明治维新后,为日本统治,逐渐被日本同化,1879年春,琉球国王被逐出首里城,日本正式设立冲绳县,成为日本驻军重地。几百年间,与中国、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的频繁交流,让这里汇集了漆器、陶艺、染织物等多样文物,琉球音乐更具本地风情,以首里城为代表的建筑则融合了中国、日本及本地特色。

那霸市内俯瞰首里城。 (IC photo/图)

红瓦蓝天,是诸多旅人对冲绳的最直观印象——从奉神门进入内廓御庭,首里城正殿鲜艳的朱红色建筑就跃然眼前了。用以敷设建筑外观的6万片红瓦是1715年重建首里城之后使用的,在此之前,考古证明首里城使用的是灰瓦——400年前,琉球约有人口十万,100年后,这里的人口已经逼近20万人,人口的增加使用以取火的木材使用量猛增,而灰色瓦片必须以高温烧制,红色瓦片则可以用较低温烧制,从而减少木材用量。

色彩鲜艳夺目的正殿是琉球王国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国王办理公事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如今已经毁于一旦了,可能只留下从中国进口的大青石基石。主殿三层,十一间七进,宽29米、进深17米、高约16米。一层“下库里”为国王日常理政之处,内部中央国王御座(御差床)上方的牌匾为康熙帝御赐,上书“中山世土”,左右亦有清帝御赐匾额;二层“大库里”为举行王族祈福仪式之所,禁止国王以外的男子入内,中央为国王寝室,右侧小间为王妃寝室;三层“里部屋”,为通风之用。

正殿内景。 (张亚萌/图)

不同于日本本土城池建筑,首里城正殿建筑外观、屋脊上的柱头、石狮和龙——实为四爪之蟒,1682年修缮时,陶艺师平田典通学习了中国的釉药使用方法,做成了龙形脊饰,装饰于建筑之上,其使用釉药的方法,后来成为“上烧”之法,亦促使陶艺成为冲绳岛上的特产名物——都具有中国闽南地区建筑风格。当然,正殿前面五间一进的抱厦上,重檐歇山顶中央的“唐玻丰”最具日本建筑特色,也最吸引眼球。“唐玻丰”亦作“唐破风”,冲绳一地忌“破”不祥,改称“唐玻丰”,这种具有美丽弓形弧线的装饰一般在建筑正面和屋顶后方皆能见到,但首里城只装饰了正面,背面则是普通的三角屋顶——在御庭内,只有一处地方可以观察到那个普通的三角屋顶:参观路线右手边,未被施以红漆的南殿二楼走廊上。

首里城更为特殊之处,在于它以西为正面。正殿坐东向西,城内设施皆以东西为轴排列配置,因宗主国中国在冲绳之西,琉球以此展现自己“事大”之诚意;御座面向西方,臣子早朝时可见太阳从正殿方向升起,具有神圣的宗教意味;同时,向西也处于地理的考量:首里城南北皆有山,风向常年自东西向流通。甚至,沿着御庭中央以红色砖瓦拼排而成的走道“浮道”都是“歪”的,它稍向右偏斜,连接奉神门与正殿,当年高出地面15公分左右,只有国王、中国使者(天使)、册封使才能使用,而今以高出地面5公分的形态加以展现。“歪”了的“浮道”和坐东向西的方位一样神圣:它连通奉神门,指向首里森御岳,据说那里是神明最初降临之所在,由此,琉球才得以发祥传承。

经由“浮道”的指引,旅人还可以至黄金御殿、近习诘所、奥书院、庭园、锁之间等处赏玩,在不同的时令季节参加诸如古式行列、新春之宴、中秋之宴、百人御物参等诸多活动,或者拍个婚纱照,甚至在这里流连至夜深掌灯时分,欣赏夜色中的首里城美景——这里始终有身着琉球王国风格服装的工作人员在活动,为御庭内满满的红漆味道再加一点琉球风情。

正殿前面五间一进的抱厦上,重檐歇山顶中央的“唐玻丰”最具日本建筑特色。 (IC photo/图)

首里城的“倒掉”,也一定与人的活动有关。媒体报道此事,一定要备注这里正在举办“首里城祭”,话里话外的意思,大约是祭祀引发了火灾。其实这已经是首里城的第四次被毁了——1453年,第一尚氏王朝国王尚金福死后,王子鲁志与王弟布里为王位内讧,首里城建筑被烧毁;1660年第二次遭遇火灾;1709年,首里城正南北三殿被烧,因财力窘迫,至1712年萨摩藩赠送19525根原木后方开始修复;二战期间,日本陆军32军在首里城下挖掘坑道,设置指挥所,1945年3月29日,美国海军密西西比号战列舰炮轰首里城,将其完全摧毁。二战后,首里城被当作琉球大学的校址;1958年,守礼门重建。在此次大火之前,人们看到的首里城,是1992年开始重建复原的。500余年间,首里城就是在火光中被毁灭,从一片废墟中重建,然后又化为乌有,之后再重建,似乎永劫轮回。

人之于建筑与文化遗产,并非单纯的洪水猛兽——人将建筑营造,又毁灭、再重建,特别是日本的木构建筑,就在这样的毁灭与重生之间,才能让它们真正存在于当下。就如同日本神社建筑的“式年迁宫”一般,以一定时间为周期,人、技术、材料在不断的重建之中得以更新和传承,通过时间、空间与人的互动,不断回归“空无一物”的原点,又不断以最古老的姿态和最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就如同人的吐故纳新,建筑和文化亦如是——从这个意义而言,首里城也许并未“失守”,因为其重建已经势在必行——秉持这样的理念,文化遗产也许可以“永远活在当下”。

首里城的久庆门,但愿城长久。 (张亚萌/图)

当首里城建筑被“付之一炬”,只留下城池的石头遗迹,这当然是“纸文化”的悲哀,与“石文化”的一点小确幸——朋友那对半人多高、死沉死沉的石狮子,没准在千百年后可以成为“石文化”的小表征。行文至此,还是要提醒仍然康健的诸多世界文化遗产和大家: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张亚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2548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