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周朝分封地图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分封时周天子主持的,为什么地图的上周天子领土那么小?为什么不给自己封一个最大的疆域呢?周天子不断的分封,就不怕有一天把土地封完了么?
这是常见的地图,周只有郑、宋般大小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除了诸侯自己往夷狄地区开脱疆土外,更重要的是西周时期,还没有如后世一般的国界概念,所以我们看的春秋及以前的古地图,其实只有标注国名而没有国界划分。
春秋及以前地图只标注国名而无国界
另外西周分封之初理所当然的给自己留下了最大的版图,无论是国家疆域还是都城大小、人口、军队,周王室都给自己留下的最大。
但是,这与我们常规理解的并不太一样。
所谓的“国”,更多的指都城以内范围。西周时期的国家对于疆域没有特别大的划分,周天子以及诸侯国,都城城郭以内称为国,都城百里之内称为郊,郊以外称“野”,也称“遂”
西周分封建国的模式是,打下一个据点,然后在据点上建立自己的都城,都城及四郊内住的是“国人”,设六乡。
都城百里之外称为“野”,住的是“野人”即原来的土著居民等,野设六遂。
国野制也称乡遂制
- 六乡六遂
《周礼》规定周王室是六乡六遂,公国三乡三遂,侯国、伯国二乡二遂,子国、男国一乡一遂。
何为六乡?
比、闾、族、党、州、乡。
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一乡有一万两千五百人。
住在乡里的都是国人,西周时期只有国人才可以当兵,一乡出一军,所以周天子是六军,公国三军,依次减少。
何为六遂?
六遂:邻、里、酂、鄙、县、遂。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住在野的人,也被称为野人,没有当兵、受教育的权利,要向国家贡献劳动力与劳动产品
- 分封疆域:
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
诸公之地都要方五百里,天子之地怎么也得方千里。
《周礼·夏官》: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
- 都城大小:
王城方九里,公七里,侯伯五里。
不仅都城大小,连城墙高低、城门多少,城中宫殿大小,《周礼》都有详细的规定。
周天子在政治地位上把自己放在了最顶层,又怎么不会设置相应的政策保护自己呢?
《周礼》非常详细的为周天子争夺最大的利益。所以周天子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傻,把土地都分给别人,自己就保留一点点。实际上,分封之初,周天子毫无疑问是疆域最大、人口最多、战斗力最强的。
当然更不用担心周天子把土地分完了,没得分,按照周天子的规定,华夏土地上必然还有庞大的野外区域存在,可以进行封邦建国。
但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都不再那么遵守《周礼》的规定,兼并战争以及对夷狄扩张,很快就让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
而《周礼》的最大受益者周天子,在面对时代变革时,想要保住自己的最大利益,最好的方式就是维护周礼,可惜当所有人都在抛弃《周礼》的时候,周天子的行为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只能越来越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70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