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霜降,节气第十八,是秋的尾声。
所谓霜降,夜晚的地面,突然遇到极冷的空气,便凝结出白色细小的霜粒,这就是霜降到来的表象。
由于纬度的不同,北方的霜降是深秋之时,岭南似乎还在夏季。广州是日微风,最高气温30度,非常干燥。
如蜇虫入定
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在三候时,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就像修行的僧人进入沉思或者入定,万物皆无我的境界中。
世间万物都随着四季规律有条不紊地按着节奏生活,蛰虫会为了更好的重生而冬眠休息。而我们相当多人却把一生当作短跑,只顾冲刺,舍不得适时停下来调整步伐。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往往局限于眼前,总是患得患失,痛苦不已。痛苦源于不合理的欲望,欲望过剩,我们的杂念和牵绊越多,烦恼也就越多。
佛教认为,烦恼的产生因为执着于内心的欲望,人们的眼光变得狭窄。只会关注物质财富或眼前小事,我们总是习惯了盯住眼前去思考。譬如与自己心仪已久的工作失之交臂,便觉得信心全无,人生毫无念想。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般若智慧的拥有者,只是因为常常执着于心中的念头,内心不再清净,也就无法解脱。
《六祖坛经》中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味,自在解脱,名无念行。”适时地像蛰虫那样休息一下,把当下的欲望放下,学会用智慧来观照内心,这样自己的认知就能来去自由的通畅运用,人也就从烦恼中解脱了。
心莫随秋转
郁达夫,1934年曾撰文描绘北平之秋,北国的秋天在其笔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至于南方的秋,在作者笔下就并不那么典型了。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秋日,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遍地的落叶和大树的枯枝。是以秋季,《禅宗文化》也选用深秋作为封面的主题,叶落归根是生命的轮回,既是结束,也是开始。(点击领取最新杂志)
然而无论南北,深秋以后,日照减少,天气变得肃杀。对都市人来讲,更加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霜降,草木黄落 来源:留住手艺
于佛教而言,常人“心随境转”是很痛苦的。
我们喜怒哀乐,由于“境”的转换而更替着,此所谓“境”所包括一切的人、事、物,都在影响我们内心的起伏;但对于佛教修行者而言,无论外境带来了什么情绪,或喜或悲哀,或明或暗,都应当稳重自持,让自己内心处于“如如不动”的境地,便能够顺利地度过一切的境遇。
在深秋时节,寒风愈演愈烈,在更旺的炉火前,煮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和家人朋友一起共享片刻温暖,是为慰藉。
顺时而食
至于吃什么,我们国人的饮食自古讲究“顺时而为”。
俗语讲,“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霜降这天,是进补的大好时机。秋天,特别在霜降时节进补,比起进入冬季、甚至全年任何时节都来得重要。秋天做好准备,冬天才能事半功倍。
但因“秋燥”,此时更应讲究“平补”,温和地给身体机能提供适宜的能量,以免过犹不及。在饮食上,事宜平补,以生津润燥为主,譬如雪梨苹果、橄榄洋葱、芥菜萝卜一类食物,更宜多食。
细究养生的饮食,今日《禅宗文化》从中挑选出一份属于深秋的“霜降食单”供君品尝。
│冰糖雪梨银耳羹│
材料:梨、银耳、冰糖、枸杞、红枣
1、将银耳浸泡于40度左右的温水中,浸泡半小时。
来源:吃小货联盟,下同
2、银耳捞出,撕成小块放入锅中,并倒入没过银耳的水,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煮半小时左右,直到煮出胶质感。
3、1个雪梨洗净去皮切滚刀状,下锅熬煮,同时加入3大勺黄冰糖,盖上锅盖煮15分钟左右。
4、开盖,放入洗净的1小把枸杞和红枣,小火焖煮5分钟。
冰糖雪梨银耳羹完成!
秋去冬来,时节流转,人生变化无常。不管怎样,《禅宗文化》希望这份食谱能够给你增添温暖与甜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3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