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告别进口设备 自主创新突破

告别进口设备 自主创新突破

产业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迎来正式开通一周年。一年前,跨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这也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作为“国家工程、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开通一年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尤其对于大湾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先后完成了两条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的开发并投入使用,自动线中的进口设备全部被自主研发设备取代;成功研制出1300冷吨磁悬浮压缩机,将业内磁悬浮轴承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稳步迈进《财富》世界500强之列,净资产收益率在上榜的129家中国企业中居首位……在大桥通车周年之际,南都记者走访了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企业格力电器,见证这一年来的发展与变化。

世界超级工程的首选

9月30日,大兴国际机场将正式通航。作为大兴国际机场主航站楼制冷设备唯一供应商,格力中央空调以质量可靠、舒适节能的产品,为“首都新国门”保驾护航。走进格力电器生产车间,这样的一则“要闻”被写在信息墙上。据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体航站楼,对暖通设备的性能要求极为严苛。作为机场主航站楼中央空调制冷设备的唯一供应商,格力电器为大兴国际机场提供了17台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组,服务大兴国际机场的离心机全部采用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直驱双级叶轮变频驱动技术,比普通离心式冷水机组节能40%以上。冰蓄冷双工况冷水机组系列产品在-6℃出水制冰工况下COP高达4.59,在空调工况下COP高达6.6(设计要求为5.0以上),超国家一级能效,IPLV高达11.17(设计要求8.5以上),全工况综合能效提升30%以上。不仅节能效果显著,运行范围也进一步拓宽。

作为行业引领者,在中央空调的核心技术领域,格力电器在全产业链内均实现了技术突破和领先。在格力电器已有的24项“国际领先”技术中,有17项自主研发属于中央空调领域。而服务大兴国际机场的永磁同步变频技术也是行业公认的大型水系统最为节能的技术手段之一。

以领先技术和优质服务为核心竞争力,格力中央空调一直是各大“超级工程”的选择。跨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也是采用格力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10KV高压离心式冷水机组、螺杆式水冷冷水机组和机房专用空调等多种中央空调设备。不仅是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大兴国际机场,人民大会堂、第七届军运会、全国各大城市的高铁站、地铁线路等场所,格力电器的技术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超级工程的首选”,正在成为业内共识。

而就在几个月前,作为一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300冷吨磁悬浮压缩机研发项目也实现了创新突破。

磁悬浮压缩机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介绍,1300冷吨磁悬浮压缩机是制冷领域的一座高峰,它是目前单机冷量最大的磁悬浮压缩机,单压缩机转轴就重达500多斤,而要将这个转轴高速旋转并保持运行精度在10um(微米)内,是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一年前,这一项目就处于攻坚阶段,在技术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今年6月,难题得到成功破解。

据介绍,格力电器成功研发出1300冷吨磁悬浮压缩机,填补了国内企业自主开发磁悬浮离心压缩机技术的空白,对推动磁悬浮变频离心机组的国产化应用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以安徽省淮北市政府3万平方米办公大楼为例,原来使用美国品牌空调,更换为格力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后,每天电费由10000元减少为3700元,一年节约电费约230万元。

突破核心技术靠自主培养年轻人

“从机器人、数控机床到管理系统,我们整个生产单元实现了格力的自主创造,告别了以往对进口关键设备的依赖。”10月18日,在珠海格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军指着正在运行的两条自动化生产线,自豪地向南都记者表示。一年间,生产线不仅开始“格力造”,而且在部分核心技术上已经超过国外进口设备。

据介绍,自动控制系统是实现自动化的主要手段,也是自动化线开发中一个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属于自动化行业内的“卡脖子”技术。去年以来,精密模具自动化团队对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系统进行攻关并相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4月份、9月份,先后完成了两条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的开发并投入使用。其中一条不仅实现了控制系统的完全独立自主研发,还实现了对两种机床控制系统的柔性组合管理,大幅度降低了人工成本,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黄国军表示,再过3年左右,格力模具的生产线,将可以全部实现自制,实现自给自足。

更让黄国军感到自豪的是,“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格力电器靠的不是从外面引进的技术高手,而是我们自己自主培养的年轻人。”

王亚东是格力精密模具自动化研发团队负责人,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格力,在自动化研发团队一呆就是4年,他带领团队埋头苦干,为格力制造“接管”两条自动化生产线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他的团队已从最初4人发展到了40余人。

黄国军介绍,在格力电器,像王亚东这样的创新骨干,在挑战技术“无人区”的攻坚战中,正不断从后端走向前台,从后备军成长为主力军。在模具工厂,格力完全自主培养的人才比例已经占到45%,三年之内这一比例有望提高到70%以上。“在全国同行中,我们的人员是最稳定的。”

不仅如此,更具规模的人才培养计划正在推进当中。2018年11月19日,格力明珠产业学院成立,该学院由格力电器与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设,立足高端制造,重点培养高端制造业发展急需的技能操作应用型精英人才,特别着力培养自动化设备、精密模具、智能装备、实验检测、质量管理等领域的高技能综合性人才,培育适应新产业、新领域并具备综合技术实践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通过开展校企融合定制与学科交叉建设,打通了从学校到工厂的成长成才之路,格力为学校们提供实训资源,也大大缩短了学生们毕业后进入工厂的培训时间。”黄国军说。

为了鼓励更多创新成果出现,格力电器不断加码重奖技术人才。仅2018年格力科技进步奖共计发出奖金5000万元,单项目奖金最高达120万,比2017年增加了20万元。

推动湾区人才交流

作为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也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对于港珠澳大桥的通车、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出台,董明珠认为,这给格力提供了很多好的机遇,其中就提到不仅是产品还有技术,包括人才交流。

“我觉得我们身在大湾区里面,怎么样来实现大湾区的美好愿景?我们讲一点是人才流通,但并不是说一定把香港人引过来,澳门人引过来,反过来是我们能不能有更优秀的人才输送出去,这是一个双向的。因为格力电器14000名研发人员,来自于我们内地的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就是这些普通的高校生在格力电器这个平台上创造了世界上无数个世界级的技术。我希望格力电器在大湾区的建设中,能成为一个人才培养的平台,能为更多行业输送人才。我觉得在大湾区建设当中不能光依赖于拿来,而是要思考我们能为大湾区建设贡献什么,我觉得这是我所想的。”

格力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斗争!”接受记者采访时,董明珠直言,格力还有很多其他的产品没有走在世界领先的地位。“所以你的路还很长,所以还要一路斗下去。斗争就是一种哲学,一种自我的否定,同时在肯定的过程当中再否定,再成长。”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朱鹏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3069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