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为何迷雾重重?

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为何迷雾重重?

这一讲我们介绍皇太极的昭陵。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生母是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皇太极极富谋略,在对自己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清除了种种障碍,继承了汗位。皇太极在位17年,期间使用过两个年号,一个是“天聪”,从天聪元年到天聪十年;一个是“崇德”,从崇德元年到崇德八年。皇太极是清朝第一个真正南面称尊的皇帝,他对清朝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在清宁宫猝然离世,《清太宗实录》中说他“无疾端坐而崩”,意思是说他坐着,没得什么病就去世了。这怎么可能呢?从此,皇太极的死,成为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同样,皇太极死后,他的陵寝也同他本人一样,充满谜团。

在昭陵,从风水到设计,从选料到建筑,到处充满了谜团。每一位到过昭陵的人,都想对这些谜团一探究竟。

一、风水之谜

关于昭陵的风水,这里有一个传说。皇太极继位以后,想到自己百年后,可不能像父汗那样,人都死了,还没有陵寝呢,那显得多尴尬啊。于是,皇太极趁着政闲之余,带着风水术士,来到盛京周围,踏勘山势,看看有没有好的风水宝地。

皇太极一行来到了沈阳西南的仙女河附近时,突然遇到了一个奇迹,他看到了七个仙女在那里等他呢。皇太极也是英雄爱美人啊,他心向往之,便走上前去搭讪。仙女告诉皇太极,她们正在这里等他,已经等了好久了。皇太极很激动,问:“为什么等我呢?”答:“我们是上天派下来嫁与你为妃子的。百年后,我们还可以带着你在这里一起升天,做神仙,永远在一起。”皇太极大喜,刚要近前,仙女们接着说:“不过,我们还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在这里找到一百个泉眼,才能实现我们之间的这个约定。”仙女们说完,就升天而去了。

皇太极大喜。他日思夜想,恨不得马上找到这100个泉眼,然后,在仙女河这里建陵,兑现与七仙女的约定。于是,他下令在仙女河附近寻找泉眼。结果,很遗憾,只找到了99个泉眼,就差一个,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原来,是一个姓叶的老头把第100个泉眼给藏起来了。叶老头与皇太极有世仇,他绝不让皇太极成仙,便想了个办法,把第100个泉眼垒进了灶台里面。所以,任凭皇太极怎么找,也只有99个泉眼。皇太极成仙的愿望就此落空了,他在仙女河边建陵的愿望也就成为了泡影。当然,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

实际上,皇太极生前并没有亲自选择所谓的万年吉地。皇太极死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据《清世祖实录》记载,第二天大殓,就是装进棺材。同时,在沈阳城北十里选择葬地。到九月二十一日“壬子,奉移大行皇帝梓宫,敬安陵寝”,棺材就进入昭陵享殿。大家算算,皇太极从去世,到棺材被抬进昭陵,才仅仅过去42天。到第二年八月即“顺治元年八月丙寅,恭奉大行皇帝宝宫安葬昭陵”。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选择风水,那可得好多年呢。古人云“三年求地,十年定穴”,是说找一处风水宝地十分不易。而皇太极的葬地,怎么可能在40天之内,连选地带建筑,这么快就全部完成呢?昭陵的风水究竟怎么样?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昭陵在最初没有考虑风水问题;而只考虑了个因素,那就是离皇宫很近,将来出殡和祭祀方便。

但是,皇帝的葬地怎么能没有风水呢?这种事好说不好听。况且,清朝还需要一处好的风水,来保佑大清江山万代呢。这样,他们想了个好办法,那就是人造风水,按照风水要素,造出理想的风水佳境来。

于是,清朝开始了大规模的堆山工程。他们动用国家的力量,从很远的地方,运大量的“客土”来堆土山。这个工程非常浩大,最终,堆成长115丈、高6.1丈的大土山。山的形状,堆出了九个山峰,中间主峰凸起,两侧各有四个山峰,层层低下,两侧则向中间环抱,这样的形式太理想了。当然,既是堆山,那还不堆成最理想的状态?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工程断断续续持续到顺治八年才完成,顺治皇帝亲政,便赐“封昭陵山曰隆业山”。隆业的含义是指大清江山兴隆昌盛。

尽管隆业山是人工堆筑而成的,可是,清朝的臣子们无不夸赞它的神奇。如道光帝夸赞:“九围城廓开宏绪,万国威怀集大勋。”(道光《恭谒昭陵》)而《盛京通志》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赞美隆业山:“包罗万象,跨驭八荒之势。辽水右回,浑河左绕,佳气轮回葱郁,诚万年之业,非偶然也。”说得天花乱坠。真有那么好吗?

二、陵名之谜

昭陵这个名字,据相关史料记载,是在顺治元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病逝一周年之际,朝廷下旨确定的:“顺治元年八月,以礼焚化大行皇帝梓宫。葬毕,荐名“昭陵’。”那么,皇太极的陵寝名字为什么叫做“昭陵”呢?有什么谜呢?之前并没人注意。可是,乾隆皇帝却进行了研究,于是昭陵的名字成了一个课题。这里有三种说法:

第一,沿用了唐太宗的陵寝名字。

对皇太极昭陵名字认识最深刻又最动脑筋思考的要算乾隆皇帝了乾隆皇帝最仰慕皇太极的功绩,他到昭陵四次,分别在乾隆八年、乾隆十九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四十八年。每来一次,乾隆帝都是毕恭毕敬地行礼,并写过多首谒陵诗篇,歌颂皇太极的功绩。

乾隆皇帝因为多次来到昭陵,对这个名字的来源进行了深度思考他认为这个名字是参照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最终命名的。乾隆皇帝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说明:首先,皇太极和李世民一样,都是王朝的第二代帝王。最重要的,他们的功绩都非常大。李世民那还用说吗?功劳大得很;而皇太极是清朝的肇建者,第一位真正的皇帝,又是满族的奠基人,那功劳之大还用说吗?都是王朝的关键性帝王。其次,他们两个的庙号都是太宗,李世民为唐太宗,皇太极为清太宗。庙号,就是帝王在太庙中的称谓。再次,两个陵寝都有墓主人的石马雕刻,唐昭陵有李世民的六骏马,清昭陵有皇太极的两白马。当然,这只是乾隆皇帝的个人想象而已,不一定符合史实。我认为,“太宗说”不成立,因为昭陵这个名字确定的时候,皇太极还没有被称为太宗呢。

第二,源于昭穆制度的说法。

穆制度见于《周礼》。在这部典籍中,明确了王室中葬位的排列顺序:“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就是说老皇帝死了,其葬位在最中间,他的儿孙则在两边排列,其中,儿子在东为昭,孙子在西为穆。但是,我们分析一下,看看昭陵这个名字是不是来源于此。在沈阳周围有两个清代帝王陵寢,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福陵,在沈阳东边;一个是皇太极的昭陵,在沈阳北边,两个陵寝根本就构不成昭穆关系。所以,这种说法不成立。

第三,源于“昭”字本身的含义。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清朝的礼臣们根据皇太极的功绩,为他的陵寝命名,起到彰显墓主人生平功绩的作用和效果。经过千挑万选,最后“昭”字当选,被命名为昭陵。我们考证了“昭”字的含义,《说文解字》中说:“昭,日明也。”其实,就是日光、亮光的含义。也就是说,昭陵的昭字,是彰显墓主人功绩的含义。

所以,清朝的统治者们所定昭陵这一名称,极有可能是来源于第三点,那就是“昭”的字义本身,是光明、显著的含义,是要光大皇太极功绩的意思,而和唐太宗李世民似乎没什么关系。两位功绩卓著的帝王陵寝的名字,都被称之为昭陵,那应该是历史的巧合。至于乾隆皇帝的说法,无非是想提高皇太极的政治地位,为他歌功颂德而已。

三、宝石建材之谜

我们知道,皇家陵寝建筑奉行“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在建筑物料的采用上毫不含糊,当然是选择世间最好的,不怕花钱,这是没有争议的。尽管如此,那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毫无标准恣意挥霍。但我们在皇太极的昭陵隆恩殿内外,却看到了毫无节制的靡费,那就是在这里的地面石中,我们居然看到了五种珍贵的宝石。我们知道,宝石是人们的宠物,因为珍贵而被做成首饰。可是,在昭陵隆恩殿的地面,我们居然看到了用珍贵的宝石做建筑材料。

第一,用翡翠石铺地面。在昭陵隆恩殿中门檐子下面,有一块翡翠石。这块珍贵的翡翠石呈现长方体:长六尺,宽三尺,厚度不得而知。此石呈淡黄色,半透明,其中夹杂有淡绿色和白色的斑块,色彩斑斓绚丽,弥足珍贵。

这块石头是来昭陵祭祀时候,主祭人员向墓主人行礼的处所。而在清朝,能够向墓主人行礼的人,除了皇帝,就是王公,此外不会有其他人。所以,清朝来昭陵祭祀的各位帝王如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都曾经跪在这块宝石上面,向皇太极的神牌行跪拜礼。《陪都纪略》中,是这样记载古人歌颂这块翡翠石的:“翡翠玉拜石,当年国富修。美玉非为宝,一善壮宏猷。”

第二,白宝石台阶。在翡翠玉拜石前面,是三级台阶,而这三级台阶居然用三块白宝石铺成。这三块白宝石非常莹润,细腻如油脂,望之欲摸。它们的润泽令人心动,触手可及

第三,臬兰宝石。资料记载,在白宝石台阶的东西两侧,曾经各有块桌兰宝石。此种宝石在清代官制中,是作为三品官的顶戴标记,也就是帽顶的宝石,其贵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青金石做护栏。隆恩殿台基的护栏是一种贵重宝石青金石,此石为青色,里边夹杂许多黄白色大小不等的颗粒,是清代四品官员的顶戴。《陪都纪略》这样夸赞道:“皇栏杆色润,青金石阶周。”第五,金矿石地砖。在隆恩殿月台地面,铺墁的是用“金矿石”打磨成的宝石地面,石中夹杂许多金粒,黄金成分很高,在阳光的照射下可见其光斑闪耀,分外夺目。

这些宝石铺就的地面,彰显了昭陵的富贵;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封建帝王在陵寝建筑上的奢靡之风。

四、石像生之谜

昭陵的石像生,既不同于之前的福陵石像生,也不同于以后诸帝陵的石像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首次具有帝王范儿。前面我们讲过,福陵的石像生很实用,有骆驼、马、狮子、虎。这些石像生大体表达出的是实用性,尤其是狮、虎,利用的就是它们的凶猛,以保卫陵寝和墓主人的安全。可是,皇太极陵的石像生则完全不同。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昭陵立象、卧骆驼、立马、坐狮子、坐兽、坐麒麟各一对。”其中的“坐兽”就是獬豸。这种石像生的种类布局,不仅有现实中有的,具有实用性;更为重要的,雕刻了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獬豸和麒麟。这就突出了石像生的神秘性。这两种是神兽,重点介绍一下獬豸。

在这里,先引用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讲的一个关于獬豸的寓言故事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地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他的食物了!”说的就是,满朝的坏官员会被獬豸作为食物吃掉。《后汉书》中这样解释:“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就是说獬豸不仅是神兽,还能够辨曲直、真伪,是公正的象征,所以楚文王就带头把帽子做成獬豸形状,意在言明司法的公正和公平。

昭陵的石像生中加进了獬豸和麒麟这两种神兽,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大清政权是神授予的,是公平的,是合法的,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这种石像生,也只有帝王陵寝才有资格使用。同样,标志天下太平的大象,标志性格温和的骆驼,是笼络民心、争取民心的标志,也只有帝王陵寝才有这种设置的必要。相比之下,凶猛的狮子,用来保卫墓主人的安全,这种最为原始的石像生的作用,则只能退居二线、不那么重要了。这就是昭陵石像生的帝王范儿。

第二,具有深刻的人文情结。在昭陵,有一种石像生不得不说,就是那一对立马。这一对马,之前没有哪位皇帝注意,可是,自从乾隆皇帝来到昭陵之后,两匹马突然“火”了起来。乾隆皇帝对它们有个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们是有来头的。我们先看看乾隆帝《昭陵石马歌》诗中是怎么说的:“昭陵石马独超群,大白小白奏殊勋。”乾隆皇帝认为,这一对石马是皇太极生前的坐骑,大白能日行百里,小白能日行五十里。我们知道,皇太极是个大胖子,那么重,骑在大白、小白身上,肯定是很辛苦的。而且,乾隆帝认为这两匹马立有军功,比如它们曾帮助皇太极逃脱明将李成梁的追杀;也曾帮助皇太极打了很多胜仗,比如击败明军,降服明将洪承畴和祖大寿,等等。所以,乾隆皇帝每次来到昭陵,必到石马面前瞻仰,并写下诗歌赞颂。受乾隆皇帝的影响,后来到昭陵的嘉庆帝和道光帝,也都如法炮制,瞻仰石马,写诗赞颂

五、神功圣德碑文之谜

大家都知道,康熙大帝是清朝最伟大的帝王,也是我国古代罕见的英主,被称之为“千年一帝”。昭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文,就是他拟定的。在碑文末尾,有这样一句话:“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孝孙嗣皇帝玄烨谨述。”(《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文》意思是这篇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我们从碑文的内容来看,通篇也是以康熙帝的口吻行文撰述的。可是,经过专家考证,这并不是真实情况。

首先,碑文不是康熙帝撰写。给皇帝立碑文,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既要有高深的文字功底,还要饱读诗书,引经据典;同时也要尽量实事求是,不可过分夸张,这个尺度很不好把握。也正因为如此,昭陵大碑楼的碑文写手曾经换过人。开始,康熙帝选择了五位大臣负责撰文,有宋德宜、陈廷敬、徐乾学、张英和高士奇。这五位已经很了不起了,康熙帝认为一定会很满意。可意想不到的是,由于人多,写法各异,文风还不统一,康熙帝很不满意,失望地推翻了初稿。他决定精兵简政,只要张英和高士奇两个人负责撰写。

张英,江南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土。若大家对他不熟悉的话,他儿子大家肯定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张英饱读诗书,著作颇丰;又居官谦谨,官至大学士,康熙帝夸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高士奇,清代著名学者。他出身清寒,以卖字为生,被康熙帝偶然发现,成为终生知己。高士奇在朝廷为官,做到礼部侍郎,官职虽不高,在康熙帝面前却是极受宠的官僚,经常得见天颜。康熙帝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所以,昭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文,康熙帝毫不犹豫地选中了这两个人。张英和高士奇也是不辱使命,他们查史料,看典籍,费尽脑筋,终于写就了近2000字的碑文。碑文洋洋洒洒,文采飞扬,深得康熙帝赞许。

其次,书写的也不是康熙皇帝。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的书写,同样十分重要,需要道行精深的书法家书写。康熙帝最终选择了顾观庐。顾观庐是工部左侍郎,既有官职,书法又好。他的书法不仅有米芾的神韵,又得赵孟的精髓,康熙帝很喜欢他的书法,认为书写昭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文非他莫属。

所以,昭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文是张英和高士奇的手笔,而书法则是顾观庐的杰作。当然,我们也不要过分苛责康熙帝的这个诳语,他是力求完美,以此来表达对爷爷的孝敬。

六、帝、后身后的谜团

就在这座谜一样的昭陵里面,埋葬了一群谜一样的帝王后妃。这些帝王后妃都有哪些谜团呢?

第一,帝、后尸骨火化之谜。

清朝入关后,在谈到他们早期葬制的时候,有一个忌讳,那就是忌谈殉葬和火化。可是,我们查阅史料知道,在昭陵地宫里面,弹有两位墓主人,一位是皇太极,一位是他的皇后。这二人葬入地宫之中的,并非尸骨,而是两坛子骨灰,也就是说,这两位是火化后弹入的。

皇太极是火化的。皇太极死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是猝然死亡。去世后,第二天大殓,而在一周年之际,也就是顺治元年八月初九日,清廷火化了皇太极的尸体,化为一坛骨灰。此后一切祭祀活动,王公大臣都是朝着这个骨灰坛子行大礼的。

孝端文皇后是火化的。孝端文皇后名哲哲,在皇太极病逝后,她和庄妃一起被尊为皇太后,随顺治帝一起进入紫禁城。哲哲一生中生育了三位公主,却不像她侄女孝庄那样幸运,她没有生育皇子。哲哲病逝于顺治六年四月,终年五十一岁。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七年二月,哲哲的棺柩出殡到盛京,周年后,在盛京火化,她的骨灰坛子与皇太极一起葬进昭陵地宫之中。

火化这种制度,到清朝康熙时,由于受到汉文化土葬制度的影响,被废除。对于火化这件事,《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皇帝这样解释:“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其实,清朝之所以用火化,大体上有两个原因:一是游牧生活造成的,二是打仗造成的。所以,迁徙无常,也只有火化,抱着骨灰走,以表孝心。因此,乾隆皇帝对火化这件事这样结论道:“所以不得已而出此之故也,”是一种万不得已的做法

第二,三妃葬地之谜。

皇太极即位后,于崇德元年改元称帝,于是,完善后宫制度,册封后妃,历史上称为“崇德五宫”,就是册封了五大后妃,其中,中宫皇后就是哲哲,四位妃子是:东宫关雎宫宸妃,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然离世,他的这些妃子们都将魂归何处呢?其中,三位妃子的葬地最为引人关注。

(一)宸妃葬地扑朔迷离。

宸妃名叫海兰珠,是皇太极最钟爱的妃子。由于她生育了皇八子,排序与皇太极一样,都是行八,所以,皇太极更加宠幸她们母子,曾经被立为皇储。可是,这个孩子很快天折,宸妃没有了希望,抑郁寡欢,三年后,于崇德六年一病归天。《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大悲过度,曾经因此而昏厥过去。皇太极对宸妃之死,不能以礼止情,居然破格给她上了特殊的谥号“敏惠恭和元妃”。据《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后来皇太极这样说过:“太祖崩时,未有如此悲痛。”可见,皇太极多么在意这个宸妃。

这个万人瞩目的宸妃,究竟葬到哪里了呢?她这么得宠,会不会和皇太极合葬同一地宫呢?《清太宗实录》记载,宸妃停灵于“地载门外五里”的临时芦殿之内,三天后遗体火化。两年以后,葬入此处地宫之中。

皇太极病逝后,清廷在盛京城北营建了昭陵,而在昭陵之右建妃子陵。由于嫡庶有别,朝廷没有把宸妃与皇太极合葬。那么,她是否葬入妃园寝了呢?我们查阅了史料,发现宸妃果然葬入了昭陵妃园寝。《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八年九月,乾隆皇帝驾临盛京,拜谒昭陵,然后“遣官祭福陵、昭陵之寿康太妃、宸妃、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之后,乾隆帝在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拜谒昭陵的同时,也都派人拜祭了宸妃墓。从中我们知晓,这个神秘的宸妃果然葬在了昭陵妃园寝。同时,我们在史料中,还看到了昭陵妃园寝名字的两种记录:一种是乾隆帝的说法,叫做“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一种是嘉庆、道光的说法,叫做“懿靖大贵妃园寝”,没有了宸妃的名字。那么,宸妃是否葬进了妃园寝呢?据专家考证,宸妃后来确实被迁葬,进入了昭陵妃园寝。可是,在陵寝的名字上,后来被删掉了宸妃的名字。为何昭陵的妃园寝不能冠以她的名字,主要是因为她仅仅是一个妃子,而懿靖大贵妃地位远远高于她,所以是皇太极不能以理止情,把仅是妃子的宸妃赐居东宫,而大贵妃则屈居西宫,以至于后来乾隆帝也沿用此说,称妃园寝为“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嘉庆帝了解情况之后,改变了这一状况,还原了历史真面目。

(二)懿靖大贵妃、淑妃葬地之谜。

懿靖大贵妃本是察哈尔林丹汗的囊囊太后,名叫娜木钟。《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记载,林丹汗去世后,她带领部众1500多人投奔皇太极。起初,皇太极想把她嫁给大贝勒代善。可是,目光短浅“大贝勒以该福晋无财畜,故不娶”,这样,大家劝皇太极娶了她。可是,皇太极也不愿意呀。娜木钟遭到代善、皇太极等人两次拒绝,很尴尬地被困城外, 不知所措,也真是太可怜了。最后,皇太极以大局为重,还是娶了她。皇太极称帝后,娜木钟被封麟趾宫贵妃,境遇还算不错。婚后,娜木钟居然生育了一儿一女,儿子是著名的博穆博果尔,被封襄亲王。很可惜,这两个孩子都不长寿,襄亲王活了十六岁,女儿则只活了十五岁。而大贵妃则非常长寿,子女都死了,她还坚强地活着呢。皇太极死后,她又活了31年。顺治帝入关,贵妃随入关,一直到康熙十三年,大贵妃才去世。去世后,她叶落归根,尸骨火化后,骨灰被葬入昭陵妃园寝。

淑妃也是察哈尔林丹汗的福晋,名叫巴特玛·璪。《清太宗实录》记载,巴特玛·璪是最早归顺皇太极的林丹汗的女人,而且巴特玛·璪很幸运,她得到了皇太极的热烈欢迎。大概因为她长得年轻漂亮吧,所以皇太极还编造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早在巴特玛·璪来归前两个月,就有只漂亮的雌雉飞入皇太极的大帐,并抽了个吉祥的签。所以,皇太极对巴特玛·璪“深念久之”。巴特玛·璪因而很顺利地进入盛京,皇太极大摆筵席迎接。皇太极称帝后,巴特玛·璪被封衍庆宫淑妃。不过,巴特玛·璪一生中也有不顺心的地方,那就是没有生育,不得已,皇太极让她收养了一位蒙古族女孩,后来这个女孩嫁给了多尔衮。淑妃在资料中记载很少,最晚的宫中记载是顺治九年,也就是说,皇太极去世后,她也随龙入关,住进紫禁城。去世后,和懿靖大贵妃一样,叶落归根,火化的骨灰被葬进昭陵妃园寝。

第三,庄妃未葬入昭陵之谜。

庄妃就是顺治帝的生母,她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备受世人瞩目多年来,关于她有太多的传说,其中,她去世后,没有归葬昭陵,而是葬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清东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惧怕火化。我们知道,清朝在入关前后实行火化入葬,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顺治朝。康熙即位后,废除了这一制度,实行土葬。于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入葬昭陵地宫的墓主人皇太极和皇后哲哲都是火化后入葬的,那么庄妃死后,如果葬入昭陵地宫,也一定要火化尸体,不然怎么可能以两种规制葬入呢?可是,大棺材和骨灰坛子无法并存同一地宫之中。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孝庄不得不考虑。

2.太后下嫁。关于太后下嫁,近年来影视作品很多,大家都爱看,很有故事情节。可是,从资料的角度出发,史家争论不休。那么,坚持太后下嫁观点的人,大概依据有两条:一条是张煌言的《建夷宫词》。在诗中他描述道:“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说的就是孝庄下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第二条是《东华录》记录的“亲到皇宫内院”,是说多尔衮经常到孝庄的寝宫里去,那还能干什么呢?人们不仅浮想联翩。

关于太后下嫁之说,历来争论不休。实际上,太后下嫁这件事不太可能,至少不太可能举行盛大仪式,那成何体统包处呢?但孝庄出于保住儿子帝位的目的,也极有可能对多尔衮暗送秋波,以此来保住顺治帝的皇位,这种情况倒是极有可能的。

所以,一旦孝庄和多尔衮有染,孝庄在考虑百年后葬地问题时,不可能没有顾虑,要怎么面对皇太极呢?也正因为这样,孝庄入关后,虽经常出巡,泰山、五台山等等都去过,但入关后44年,她唯独没有回到过盛京,一次都没有回去过。这难道不奇怪吗?我想她是不想回去,不想面对皇太极。

3.卑不动尊。《清圣祖实录》记载,孝庄病重临终之际,把孙子康熙帝叫到床前,这样说道:“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这里,孝庄提到她不去昭陵的原因是卑不动尊,也就是说,她一旦回到昭陵,就要打开皇太极的地宫,这样就惊扰了太宗的亡魂,于心不安。所以,这应该算孝庄不回到昭陵的一个原因。

这样,最终孝庄来到了东陵,和她的儿孙们葬到了一起。她的陵墓因为在皇太极的昭陵之西,而被称之为昭西陵总之,皇太极的猝然离世,为昭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建筑上的谜团、墓主人离奇的经历、孝庄拒不归葬昭陵等等,无不使得皇太极与他的昭陵更加扑朔迷离。那么,皇太极死后,与他有着相近性格的六岁儿子福临即位,这就是顺治帝。他的陵寝又会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下一讲再详细介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9965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