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1年多的北京雍和宫大街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近日收尾,随着施工围挡的拆除,雍和宫大街露出了新面目。最大的变化是,大街两侧人行步道更宽更通畅,街边绿化景观更多更漂亮,1130多米长的大街从北到南,从清代民居四合院、民国风商铺过渡到新中式建筑,整条大街呈现出“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的历史风貌。
充满了古都历史风韵的新雍和宫大街,再加上附近的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和宫和国子监,和一条闻名全国的美食街——簋街,这势必让雍和宫大街成为北京继南锣鼓巷之后新的网红景点。
雍和宫
最初是康熙四子的府邸,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乾隆九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国子监
始建于元代。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又称为“北监”或“北雍”。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国子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簋街
簋街距雍和宫不远,在这条一公里多的街上,150多家商业店铺中餐饮服务业的就占90%,餐厅密度之大在京城恐怕难以找出第二家。因此簋街也被称为是北京的餐饮一条街。深夜去游玩,热闹的簋街灯火辉煌,一定会让你感受到北京的另一大魅力。
雍和宫大街
据介绍,历史上,雍和宫大街北侧就以居住为主,向南与东四北大街相连,东四北大街是繁华商业街,建筑也渐渐向商铺过渡。大街从北向南,建筑从古朴四合院民居、中式铺面房、民国风建筑、民国风商铺过渡。此次整治充分尊重这段历史,拆除违建后,按照历史资料和居民记忆,恢复建筑的原始风貌。建筑风貌上,北段主要是“慢街素院”,体现传统合院居住为主导的建筑风貌。南段的建筑风貌设计特色为“京华剪映、街区新生”,提取雍和宫大街历史上曾经有代表性风格的建筑,采用蒙太奇的方式进行拼接展示。
据了解,整治过程中,让居民部分参与到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菜单式选择”方式,是此次整治的一大亮点。根据建筑风格的定位,为居民提供了48种门窗菜单,供老百姓选择喜欢的门窗样式、色彩,在保证实现规划目标的前提下,又尽可能符合老居民自身个性化的要求。此次整治,广告牌匾也不再一刀切。整治后,大街上保留25家商铺,9家有自己的品牌标识保持不变。其余商户提供了8种方案供选择,包括材质、颜色、字体等。
南都记者 龙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3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