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特别是进口葡萄酒,在中国一直是被“妖魔化”的商品,令不少普通消费者闻风丧胆,这导致我每次跟人提到进口红酒,对方都会说自己穷,喝不起这种高级的玩意。
这种观念出现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还能理解,毕竟那时互联网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进口葡萄酒贸易也刚刚起步,供小于求,价格居高不下情有可原。还间接造就了一批靠高价售卖各种山寨拉菲而发家致富的酒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加快,关税不断下降,葡萄酒进口量剧增,价格信息也逐渐透明和公开,如今的进口葡萄酒是否还像以前那样高冷不可亲近?
非也。其实,市场上大多数葡萄酒都不高冷。
葡萄酒在中世纪的欧洲开始普及和流行,因为当时没有安全干净的水源,而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会杀死部分病菌,比一般饮用水更安全。因此,人们通过喝葡萄酒来补充水分,葡萄酒也就成为了普通的日常饮料,一直延续到现在。不信你可以到欧美国家的商超看看,里面的绝大多数葡萄酒都和牛奶、纯净水价格差不多。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价格便宜的餐酒占据了“半壁江山”,比如法国南部的奥克餐酒(Pay D'oc),再者,波尔多普通的法定产区AOC,又或者新世界酿酒国的一些入门级葡萄酒。
这类葡萄酒我们俗称为“大区酒”,基本上是酿造于大型的酒厂或酒庄,所用的葡萄只要是来源于标识的产区即可,产区范围较广。葡萄酒的风格也很统一,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或个性,口感柔顺,酒体适中,简单易饮,对这类酒的评价一般是“无功亦无过”、“中规中矩”,这点跟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很吻合。
这类葡萄酒的价格很亲民,像法国南部的奥克餐酒,售价通常在100元以内,波尔多普通的AOC毕竟高一个等级,售价通常在100-200元之间,新世界酿酒国的入门级葡萄酒果味丰富,于国人而言接受度更高,售价也在50-150元之间,例如智利葡萄酒品牌大玛雅的西思凯(Seasky)系列。
除此之外,葡萄酒中确实存在高冷的主,比如法国的列级庄,但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
单从数量上来说,便宜的葡萄酒还是占了多数。所以,不要再说穷得只能喝可乐、喝啤酒了,相信我,人人都喝得起进口红酒。如果你认为葡萄酒“高冷”,那你一定是不懂葡萄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6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