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我军曾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革命将领,然而真正能够称得上军事家的却寥寥无几。根据党中央九十年代初确认的军事家名单,我军历史上只有36位将领得到了军事家的头衔,而其中最让人惋惜的莫过于彭雪枫将军和左权将军了。彭雪枫将军作为一代革命先锋,他的牺牲是国家之痛,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他的传奇故事。
彭雪枫出生在河南省一个贫困的农民之家,本来是没钱上学的,幸亏他祖父是个教书先生,所以年幼时他曾跟着祖父一起识文断字,后来伯父创办了一个供富家子弟读书的学校,他便作为伴读的身份在这所学校里面旁听,积累了许多的文化知识。
很快凭借出色的成绩,彭雪枫考上了南开中学,然而因为家境贫寒,彭雪枫一度付不起学费,是他们学校开明的校长余心清给了他机会,让他在学校的小学里面教书,赚取一些学费以供学费和生活。
在中学读书时,彭雪枫受到了大学老师革命思想的影响,接触了许多先进的革命书籍,还曾建立中学学生自治会,领导同学们一起革命。随后他加入了共产青年团,正式与党组织有了接触。
毕业之后,他和我党很多的青年干部一样,被派到了国民党部队中担任兵运工作。后来全国白色恐怖,他也从地上转入了底下,继续的革命事业。在城市形势极度危险之后,他来到了苏区根据地,在部队继续发光发热。
彭雪枫由于知识渊博总是会被认为是一个文职工作者,然而他却是个战功赫赫的将领,曾拿下许多场艰难的战役。在苏区第一次进行反围剿的时候,彭雪枫就带着自己的六师包抄围剿了敌人,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他也得到了上级的通报表彰,名震全军。不仅如此,他还孤身一人追剿过叛军郭炳生,连毛主席都称他为“红军中的赵子龙”。
长征期间,彭雪枫更是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不管是天险悬崖还是险江困阻,都有彭雪枫指挥作战的身影,而且无往而不利,往往让敌人铩羽而归。其中要属娄山关之战最为精彩,这场战役的胜利对红军队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当时红军长征因为湘江惨败,损失了大量队伍,而且部队士气不振,而娄山关这场首胜,让士兵们重新焕发了生机,再次有了与敌人一决胜负的勇气。
1935年,红军走出草地之后为了方便和协调指挥,部队重新被组建为三个纵队,第一纵队司令员是林彪,第三纵队司令员是叶剑英。彭雪枫任第二纵队的司令员,当时他的部下可谓是豪华阵容。其中有肖劲光、陈赓、罗瑞卿、杨勇、刘亚楼、李天佑、王平、苏振华、李志民、张爱萍大批开国将军在内,其中三位是大将,七位是上将,中将和少将更是不计其数。可见彭雪枫的能耐与地位,如果他能活到建国之后的话,起码得是大将军衔。
彭雪枫将军除了领兵作战能力出众之外,他还文武双全,曾创建过《佛晓报》,发表过不少著名的文章报刊。此外,他发展部队的能力在全军中估计只有罗荣桓可以匹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彭雪枫拒绝留在八路军大部队,选择率领小部队东征,他率领着373名老红军举行了东征的誓师大会。仅仅三个月之后,彭雪枫向党中央发来了捷报,说是发展部队2万人,开辟了大片根据地。中央首长看过之后十分生气,认为他工作上不严谨,以为是两千人,后来证实是两万人而不是两千人,消息证实之后,全军惊叹,中央赶紧改批评为嘉奖。
皖南事变之后,他奉命将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他的部队是新四军中战斗力最强人数最多的部队,他也是新四军中年龄最小的师长。他还率先组建了新四军第一个骑兵团,创造性地发明了“雪峰刀”。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却在抗日战争时期,于1944年牺牲了,年仅37岁。当时彭雪枫的妻子腹中已经有了孩子,不然这位优秀的将领将后继无人。而这个遗腹子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和英勇,长大之后选择参军,并且凭借出色的能力一路高升,最后得到了上将军衔,也算是告慰了彭雪枫将军在天之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9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