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小学的孩子让家长很头疼,上课坐不住凳子、听讲一会就走神了、写个作业磨磨蹭蹭、看书坚持不了几分钟等,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问题。
其实,上小学后出现的毛病,在7岁之前都有迹可循。
但很多家长们都忽视了,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好了,最终在孩子步入小学后被一起“引爆”,想要改正都很难。
7岁前,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关键期
据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孩子7岁之前受到的刺激和教育,造成的影响占据未来的80%。
著名心理学教授曾提出过孩子的心理阶段分析:
1岁前为乳儿期,2-3岁为婴儿期,4-5岁时为幼儿期,6-11岁为学龄期。
其中4-7岁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对外界做出各种反应,并且在反馈信息给外界时养成各类习惯。
7岁是孩子受教育的分界点,当孩子步入小学后,他们会进一步“被迫独立”,这时候再培养孩子好习惯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7岁前的幼儿期,帮助他们养成以下4种好习惯,不仅能让父母省心更能让孩子未来受益。
一、让孩子形成自律、自理的良好习惯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就成功,它源自对自我的管理和持久的毅力。——《哈佛图书馆二十条训言》
贝多芬曾在小时候被祖父教导学琴,每当弹错时祖父都会严厉斥责。
贝多芬在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时,既对祖父的苛刻感到厌恶,但同时也感谢祖父对他的影响,让他打下了良好的乐理基础和音乐技巧。
反观现在很多父母都舍不得管孩子,导致孩子的任性、无底线。
有的孩子上了小学都要父母帮忙穿衣服、洗脸、喂饭、背书包,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独立能力,家长一定要舍得。
从幼儿园阶段,家长就要让孩子制定生活作息表,将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出计划表,并且每一项都对应所用的时间。让孩子严格坚持这个计划表执行,自律的好习惯是需要长时间保持形成的。
二、教孩子注意行为举止
孩子在外的言行代表着父母的教导成果,见面打招呼、餐桌礼仪这些都是父母要早早教给孩子的。
过度溺爱只会让孩子对一切都不会珍惜,因为父母给予他任何东西都来得太容易了。
家长要教会孩子一些礼貌行为,例如:“见到长辈要打招呼”、“餐桌上要等长辈动筷才可以吃”、“餐桌上不要把自己喜欢吃的拿到身旁”、“不要说脏话”等。
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懂礼貌的孩子总是受人欢迎的,家长越早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越高。
三、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比尔盖茨的女儿詹妮弗,在13岁时才拥有自己的手机。
盖茨为避免詹妮弗子过早受到电子产品的影响,他主动和孩子一起做睡前阅读,培养女儿的阅读习惯,用阅读代替电子产品打发不学习的时间。
从小积累阅读量会帮助孩子拓展视野,更能让他们的语文作文“言之有物”。
读书使人明智,书中的人与事都会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模板,一本好的书籍更是可以帮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幼儿园以玩乐为主,而小学则是以长时间教学为主。
孩子升到小学后大都不适应这种环境,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会在上课时走神、对于老师讲的知识一知半解。
当走神次数多了后,孩子就会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耐心就会被一点点消磨殆尽,最后导致急躁易怒,学习理解能力变弱,成绩下滑。
由此可见,在孩子上小学前,家长要提早帮助孩子锻炼专注力,以便孩子适应小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在7岁之前,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做一些益智游戏,也可以为孩子准备积木、拼图、迷宫解密类的益智玩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