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之良能曰神,造化之隐迹曰鬼。
先秦时期祭祀的对象只有天神、人鬼、地只,《礼记·礼运》中云: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西周儒学先驱周公吸收民俗百神,创造了《周礼》当中的祭祀之礼。周代还衍生出了神职,最高神职为“大宗伯”,掌握天神、人鬼、地示之礼,既然是儒家开创的祭祀,最高职位的“人鬼”便是文宣王孔子,其次才是孟子、颜回、曾参、子思,俗称“四配”。
四配之后为孔门十哲、七十二先贤、二十一先儒,第六等、第七等、第八等才是武将,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武庙都是指武圣关羽,但其实也分等级,关帝庙跟城隍庙、妈祖庙是一个级别。
唐朝上元元年,唐高宗按照祭祀文庙的体系建立武庙,尊姜太公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侍奉左右,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位左;张良、孙武、田穰苴、吴起、乐毅位右。
早期的武庙很少会有单独供奉,宋朝才慢慢开始单独祭祀关羽,雍正八年追封关羽为武圣,他的地位比肩孔子,此时关羽、孔子的庙,才合称文武庙。
中国传承数千年的祭祀之礼也影响了周边小国,1835年,阮朝(越南)也建立了古代系统的武庙,一共供奉了18个人,其中有12个是中国人,恐怕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越南会供奉中国人呢?
这就跟越南开国神话有关。
在越南传说时期,最早的王朝为鸿庞氏,君主禄续是炎帝神农的外孙,公元前257年,传承了2622年的鸿庞氏被古蜀所灭。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
越南人自称是炎帝神农后裔,所以也能供奉中国武将,同时也是为了体现“圣人之道无所不包,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理念。
越南效仿了唐朝武庙,以祭祀姜太公为主,在挑选完中国12位武将后,阮朝文武大臣十分慌张,生怕越南历史武将全部被废之不用,他们纷纷联名上书明命帝表示:理国之要,文武不可偏废……
文庙祭祀孔子,要是武庙全部祭祀中国武将,那岂不是说越南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将?
越南的文武大臣经过反复的商量,最终将陈朝的陈国竣、黎朝的黎魁和阮朝的阮有进、阮有镒、尊室会、阮文张一同列入武庙祭祀当中。
至于另外十二位中国人,分别是:姜太公、孙武、管仲、司马穰苴(田)、张良、韩信、诸葛亮、李靖、郭子仪、李晟、岳飞、徐达。
这十二个人几乎个个都家喻户晓,其中一些也有人没听过,我们就简单的介绍其中几个吧!
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他流传下来的事迹不多,但他却又是公认的继姜尚(姜子牙)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军事家,他曾领兵击退了晋、燕,因军功被封为大司马。
相传《司马法》就是田穰苴编写的,但也说是姜尚所写,真假难辨。
田穰苴尽忠职守,田氏更是在齐国声名显赫,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朝中也有许多人嫉妒他,有一次齐景公到他家喝酒,他一听齐景公来了,便穿上军装,出门迎接,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是有诸侯反叛?还是大臣反叛?
齐景公说来来意后,田穰苴认为陪他喝酒不是自己分内之事,就拒绝了他,有人就借题发挥,齐景公被拒也正在气头上,就革了他的职,田穰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贬,郁郁而终。
虽然说田穰苴是军功卓越的大臣,但显然情商太低了,完全不同为官之道,若不是田氏势力庞大,他恐怕都难有善终。
郭子仪是唐代名将,唐代宗时期,他还被选入了凌烟阁供奉。
郭子仪早年投军,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一路收复河北、河东,官拜兵部尚书,公元757郭子仪收复西京长安,封代国公,但皇帝担心他的兵权太大,试图将他革职,然而吐蕃、回纥再度入侵,郭子仪再度领兵作战。
若说他在唐代宗时期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他儿子郭暖和升平公主对话看出来,有一次小两口发生了口角,郭暖骂道:你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不稀罕当!公主就回宫告诉了唐代宗。
唐代宗十分感慨说:郭令公想当皇帝,天下早就不是我们家的了。
郭子仪听说之后,将儿子关了起来,还打了他数十杖,并进宫请罪。郭子仪虽手握大权,但也知道为官之道,要是真被打上谋反,唐代宗想诛杀他也是分分钟的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