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整天玩手机已经成为家长头疼得不能再头疼的事。
有位妈妈说:孩子刚上初中,整天玩手机,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好言好语说尽了,让他管好自己,可孩子就是不听。最后没办法了,只能没收。可没几天,他又拿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一部。现在不敢再没收了,青春期的孩子惹不起,怕再出意外。但又不甘心就这么让孩子沉溺于手机,荒废了学业,不知怎么办。
关于孩子玩手机带来的麻烦,说的已经很多了。
那些手机带来的麻烦事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日本体育厅的调查显示,每天使用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超过3个小时的儿童,其体能及运动能力均低于日本全国平均水平。
日本体育厅长官铃木大地在记者会上发言,“这不仅关乎我们,也影响到了世界各国关注体育的人们。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曾经也说过,电子屏幕正在夺走我们的运动机会,所以,我们要想想对策”。
还有说,带来严重近视问题的。
还有说长期玩手机导致双手大拇指无法伸直,还疼的。
怎么办?
关于由孩子玩手机引发的“恐怖”传闻,说到这里。
我们要知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洪水猛兽”,小人书、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电子游戏、动漫……都曾扮演过这个角色。现在它们“过气”了,反倒成了从那些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的回忆坐标,有很多人甚至从中获得了指引人生方向的力量。
一个共性的经验是,那些从中获得成长的孩子的家长都没有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于是处理得游刃有余,而将其等同于火上房的家庭里的孩子,很多倒是真的就此沉沦了。
所以,无数教育专家说,手机没错,孩子没错。
孩子能不玩手机吗?根本不可能。这个时代有了这样一个发明,我们从中得到很多便利,涉及生活、学习、工作各个方面。哪位家长都不想培养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孩子,对吧?所以没收手机这样的事,确实不能再做了。
孩子玩手机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孩子玩的真的是手机吗?有的孩子确实是,因为需要手机支付,需要手机联系同学和老师,需要手机查资料等等,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不会因为手机而受到影响。
受到手机影响的孩子,一般玩的都不是手机,而是成就感、归属感等,那是从学习、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的。如果一个孩子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能从学校生活中获得归属感,能在家庭生活中获得被爱感,他何必去找手机玩呢?甚至,沉溺手机久了,这些孩子并不会持续从手机中获得快乐,因为他也知道那是逃避现实。
所以,当孩子沉溺手机并成绩下降时,向手机兴师问罪,确实南辕北辙了。应该去找找孩子在逃避什么。打蛇打七寸,那里才是七寸。
另外,手机确实是需要管理的。与曾经的“洪水猛兽”相比,手机对我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要猛烈得多。别说孩子了,我们都经常有生活已经完全被手机撕裂搅碎的感觉。微信回复、朋友圈点赞、淘宝购物,全是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事,却又因为我们不会管理,而成了一天都做不完的事。
某名校的一位教授说,他有段时间工作效率特别低,因为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就不自觉地去拿手机,去看看朋友圈,去点个赞,去购个物,轻松轻松,一上午就过去了。你看,教授也会遇到这种人生困境。
但教授就是教授,当他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后,立即采取了措施,只要一开始工作,就把手机锁起来。工作中再卡壳,当手不自觉地伸出时,发现手机不在,想想还要走十步,进另一个房间,掏钥匙,开锁,太麻烦了,索性不去了,继续攻克难题,于是工作效率回归。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见过很多君子,很会管理手机。他们会给自己做了一个规定,一天只看三次手机,早中晚各一次,每次看手机就全心全意地看,绝不做其他事,放下手机就全心全意地做工作,或者生活,不再碰手机。或许会错过一些电话,再回过去就好了,哪有什么十万火急的事。
所以,这种手机管理办法,可以跟孩子商量后确定。但是,不该只给孩子做这样的规定,最好给自己也如此要求。一是给孩子做个榜样,而且互相监督会更有效,二也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你知道的,手机提供的只是支离破碎的资讯和拼凑的知识,唯有书籍能给我们一套逻辑完整的世界观。关于如何管理手机,我们应该跟孩子一起共勉。(文/正念父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