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都一定会认为自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都自以为是的认为给予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全部的。甚至于都认为自己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付出生命。
可是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爱吗?或者说你付出的这份爱,孩子感受到了吗?孩子真的也同样认为这是你对他们的爱吗?
读了樊登老师写的《陪孩子终身成长》这一章节,或许有很多值得我们家长去反思的地方。
教育孩子这个典型的复杂体系,进化的过程却有着简单的内核
什么叫无条件的爱?
培养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力量
什么叫无条件的爱呢?
无条件的爱,是指你对孩子的爱里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只是你无条件的给予孩子爱,孩子才会对你无条件的信任,无条件的依赖。
我们做父母的通常都会给予孩子全部的爱,当然这种爱可能是单方面的,甚至于是自以为是的。可能有时候我们在孩子不听话,或者犯错误的时候时常会想,为什么我这么爱他,他还这样?我这些付出的爱几乎倾注了我所有的心血,可是他依旧这么不让人省心。
每天为了孩子吃,穿,上学,娱乐,我们家长可以自己省吃俭用,但是却要给孩子我们能付出的最好的。我们自己不舍得的买这不舍得买那个,只要孩子学习需要,孩子想要,大多数家长都会不遗余力的买给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开心,让孩子满足,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家长的爱。
可是这些真的是真正的爱吗?樊登老师给出的答案就是未必!
阅读:无条件的爱,足够的耐心
真正的爱,不需要交换
在无条件的爱中,不需要交换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很多父母喜欢跟孩子交换,对孩子说:“这学期成绩考得好,爸爸给你买辆自行车。”到期末一看成绩立刻说:“成绩这么差,还想买自行车?不买了。”
在父母取消奖励的那一刻,孩子立刻能感觉到父母爱的是谁------父母爱的是成绩,根本不是自己。
就像这本书里面,樊登老师举得这个例子一样。我们也经常会这样对待孩子。多数时候都会用这种物物交换的条件去教育孩子,去诱惑孩子,去误导孩子。
我也经常这样,如果你听话,我就给你买礼物,就给你买吃的;如果你不听话,你就什么都得不到。冷静的想一下,这就是威胁,这就是胁迫。
当孩子满心期待去等待他的礼物的时候,迎来的是一种失落。当孩子为了得到礼物而去“不择手段”去争取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感觉有意思凉意,有意思害怕呢?
阅读:发生在孩子教育上面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纵然成绩考得好,他也感受不到来自知识本身的快乐和自己自尊水平的提高,因为父母的交换原则是以物质奖励为基础的。
孩子通过各种方法的突击争取,通过自己一时的努力。孩子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你所谓的礼物的承诺。或许就是为了逃避来自家长的责罚,甚至于是体罚。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条件的交换。早早的就在孩子心里面建立了这种商人式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模式。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好?让孩子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付出才能得到这有什么不好吗?
可是,有这些疑问的人一定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这是你自己的孩子,你自认为付出了全部的爱的孩子,你自认为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孩子。
你不觉得很矛盾吗?
原因有时候很简单,孩子的逻辑,就是认为被用来做奖励的东西一定是好的。
在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上面也会造成误区。孩子想要的东西一定是孩子当时认为特别好的东西,你承诺给孩子的东西是带有条件的。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被奖励的东西都是好的。不管他真的好还是假的好。
从小就让孩子去争,去抢,你认为真的好吗?过早的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天真,过早的让孩子承受这份功力的争夺,这真的好吗?让我们这些家长冷静的去思考一下吧。
没有要求才是家
有的校长,老师等教育工作者,都会认为上学是很不愉快的事情。还有的人认为,孩子如果上幼儿园的时候玩的很开心,没有作业压力,上了小学肯定受不了,一大堆作业会压垮他。特别多的“魔咒”在等着孩子。
讲实话,有些时候也是受到外界的影响。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幼儿园要把小学课程学完,小学要把初中课程学完……还要送孩子去各种兴趣班,还要去联系外面的培训班……,感觉不这样逼孩子就会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一样。
这样从一个侧面使孩子丧失了天然的一种乐趣,对外界的学习和求知都变成了一种被迫式的填鸭。导致了有一天孩子上了大学,没有人在身边每天“逼迫”的时候就会突然放松,天天挂科,旷课的结局。这样的人真的不在少数。
如果能把孩子内心的力量调动起来,让他自己主动去成长,他就会自发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最理想的学习方式,一定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内心的那种对未知世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的展现。永远是一种被动式的被填鸭的模式,既能把孩子逼疯,又能把家长逼疯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所谓的“不辅导作业妻贤子孝,一辅导作业就鸡飞狗跳”的局面。
不可否认,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一种真心的付出。但是很有可能在孩子那里被感受到的是一种压迫式的强迫。
阅读:孩子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世界观形成的关键
我们作为家长这一生都会把自己的所有的爱,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但是这种爱,这种奉献如果在孩子眼里都是带有条件的,强迫的,物物交换的,那么这种爱的付出意义可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于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强烈。这种付出的爱,很有可能被作为一种“假爱”传递给孩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8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