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罗一秀:父母包办嫁给毛泽东,主席虽未承认,但建国后却为她破例

罗一秀:父母包办嫁给毛泽东,主席虽未承认,但建国后却为她破例

1920年冬,时年二十七岁的毛泽东和小他八岁的杨开慧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这场婚礼没有鲜花,没有轰轰烈烈的仪式,只是两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惺惺相惜从而走在了一起。为了让这场婚礼变得更加有仪式感,当时收入并不多的毛泽东还花费了六元大洋,请在长沙的朋友们吃了一顿酒席。


杨开慧,从此也成为了毛主席人生中公认的第一位妻子,她虽然和毛主席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只有七年,但他却和中国革命历史紧紧的捆绑在了一起,并为之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而在杨开慧被捕牺牲后,在井冈山上忽闻噩耗的毛主席悲痛万分,对发妻是念念不忘,并为杨开慧多次写诗以诉衷肠。不过罕为人知的是,在杨开慧之前,其实毛主席还有一位大他四岁的妻子,当然这个妻子并不是毛主席主动追求的,而是封建社会下的一场包办婚姻。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初,整个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大多数人的婚姻,都没有掌控在自己手里,而是由父母说了算。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不过那个愚昧无知的封建时代,恰恰也在上个世纪迎来了它的终结,随着新文化新思想的冲击,封建包办婚姻早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是在其正式落幕之前,即使像毛主席这样的人物,也没有逃过被父母安排的婚姻。


1907年,对于大清朝来说,还有四年时间可以苟延残喘。但当时的人们,对于四年后爆发的辛亥革命,却是一点也不知情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爆发革命,其实在他们看来也无关紧要,反而固守成规,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远在湖南的韶山冲,这里的人们勤劳的生活耕耘着,外界的巨变对他们来说,其实非常遥远,但在不久之后,这里将会走出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便是毛泽东。但此时生活在韶山冲的毛泽东,也只是一个虚岁只有16岁的少年,而在父母的安排之下,毛家迎来了一个媳妇,这个女人年龄也不大,虚岁只有20岁,她连名字也没有。因为她姓罗在家排行老大的缘故,所以毛家人权且以她的乳名秀妹子为参照,叫她罗一秀,“一”在这里,指的便是排行老大的意思。

能嫁到毛家,其实罗一秀的家境在韶山还是不错的,她的家庭和毛泽东的家庭基本相同,父亲罗鹤楼是一个勤劳的农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下了不菲的家业,这在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看来,简直是一段完美的婚姻。他对于这段包办婚姻,更是有着绝对的自信,他认为自己给年幼的毛泽东娶了一个好媳妇,儿子或许现在不懂,但是在未来,儿子是一定会感激自己的。


但对于这个新媳妇,尽管此时的毛泽东十分年幼,但因为读了新学的缘故,他是极为不情愿的。但毛泽东的父亲和母亲,对罗氏的极度满意,也不给年幼的毛泽东选择的机会,此时他也不愿意再看见父母亲戚为自己操心了,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其实少年毛泽东是极为孝顺的,他虽然把自己的婚姻大事交给了父母安排,但这也并不代表他认可这段婚姻。多年之后,在延安时的毛主席曾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他对斯诺这样说道:

“我16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

可见在毛主席的心里面,他始终认为杨开慧烈士才是自己第一任妻子。但是在当下,年幼的毛泽东虽然还对未来的生活一无所知,但他内心深处,把这场包办婚姻仅仅当做是和父母的妥协。

其实在毛主席的一生中,他几乎对于自己的父母和别人是闭口不谈,因此大家对于他的家庭,也是知之甚少。但在延安时期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他时,或许毛主席想要让西方更好的了解他,于是和斯诺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第一次给人们讲述了他和父亲是如何抗争的故事,据毛主席当时回忆:

“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来,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停止了争吵,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可见,年幼的毛泽东从小就表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场包办婚姻,对于一个即将成为革命者的人来说,无疑是枷锁,抵触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一个革命者都无法让自己走出封建婚姻的悲剧,那他还谈什么革命者?


而在那个年代,其实有很多革命先烈,以及大知识分子,都有过类似的事情,他们多数人都选择与之抗衡。例如徐志摩先生,他和第一个太太张幼仪成婚就是奉父母之命,但是对于张幼仪,徐志摩始终是“厌恶”的,这种厌恶不是对一个人的仇恨,而是对一种体制的悲愤,所以张幼仪穷尽一生,不断学习努力,也未得到徐志摩的倾心,最终不得不离婚。

徐志摩是薄情寡义吗?这当然不是,他和张幼仪的婚姻本身就是没有爱情的婚姻,而对于受过现代化思想教育的人来说,和一个没有爱情的人做妻子,即使她非常优秀,但这也比杀了自己还要难受,何况那个年代,正值新旧交替,所以那个年代的有识之士,特别是对自由婚姻的渴望,是我们现在的人根本无法预测的。

但和张幼仪不同的是,罗一秀嫁给毛泽东仅仅只有三年时间,在她嫁到毛家三年后,便因病去世了。所以在这后面,并没有发生其他故事,当然可以预见的是,在少年毛泽东真正走上救国求学之路后,这段婚姻也是不长久的。可见封建包办婚姻,在面对新文化冲击的时候,往往是悲剧性的,并且这种悲剧会同时伤害两个人,甚至两个家庭。


书归正传,这段婚姻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于少年毛泽东来说,其实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是他第一次接受旧时代的洗礼,也让他萌生了去改变这个愚昧腐朽时代的念头。

如果有人问毛主席第一次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认为最富有说服力的,还是少年毛泽东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婚姻要由自己做主,他要去寻找自己的爱情,这可以说是毛主席革命的起点。

文章的重点还是回到罗一秀身上,她虽然因病早逝了,但作为一个曾经被毛家明媒正娶过来的女人,尽管毛主席后来从未承认,但她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因为罗一秀的身上,有着大多数中国妇女的优点,据韶山冲的老人们回忆,罗一秀嫁到毛家之后,对于毛主席的父母是照顾有加,深受毛主席父母喜欢,每天都勤劳的操持着毛家家务事,是一位非常贤良的妻子。

当然她的婚姻,对她来说也是一个悲剧,这种悲剧,不是她的个人原因所造成的,这是时代的悲剧。她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因而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在那个年代,像她这样的女人,可以说是不可计数。

值得一提的是,在罗一秀病逝后,少年毛泽东对她的家人是极为关照的,不到二十岁的毛泽东,在干完自己家的活后,还会去名义上的岳父家里帮工。由此可见,毛主席的少年时期,其实颇有正义感,他这种超乎寻常的正义感,最终也使得他走上了救国救民之路,直到亲手缔造了新中国。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距离毛主席最开始的这段包办婚姻,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年,他也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人们爱戴的国家领袖。但让人们意外的是,在1950年毛岸英回韶山时,毛主席却嘱咐毛岸英,一定要在韶山冲外20里处的银田寺,主动下马步行走进家门,除此之外,还要去看望一个人,这便是罗石泉。

罗石泉是何人?其实他就是罗一秀的胞兄,按照韶山冲当地的习俗,毛岸英还得叫他一声舅父。后来毛主席在北京期间,还收到了罗石泉的来信,想去北京看看。在收到罗石泉的来信后,一向公事公办的毛主席,却特意同意了罗石泉的请求,准许他来北京。能让主席破例,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罗一秀,由此可见,毛主席心里对于自己曾经的这位包办婚姻下的妻子,虽然没有夫妻之情,但却是有个人情感的。


说到这里,在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上,毛主席的格局境界,也远远超过了和他同时代的人。例如大毛主席六岁的蒋介石,他的第一个妻子也是包办婚姻,这便是毛福梅,还是蒋经国的生母。可是蒋介石一生,对于毛福梅除了厌恶还是厌恶,甚至都不愿意和其见面,而在他早年的日记里面,对于毛福梅是各种批评。不得不说,从这件事情上,蒋介石和毛主席的境界可谓高下立判。

当然说到根本,毛主席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从来是以身作则,因为他明白,自己是人民的榜样。


而毛主席少年时期的这段包办婚姻,其实就是他理想和个人情感的冲突,但是毛主席并没有抛弃任何一方,他最终完成了理想,内心也保留了自己对这段包办婚姻的个人情感,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毛主席,一个真实的,且纯粹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792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