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常言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讲的就是:一个人若是做了官、发了财,身边的人便也能随之发迹。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消息也传遍了大江南北。不少与主席搭上关系的人听闻消息,都激动不已,纷纷给主席写去信件,仿佛自己也即将平步青云。
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毛泽东年谱》记载,主席在建国后收到来自亲戚、故交、同学的信件不计其数,仅仅在1950年5月7、8日两天收到的信件就有32封。
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信件内容不用猜都知道是什么内容,无非是求个一官半职,或者生活上有些困难。毛泽东带领共产党打下万里江山,亲戚朋友想要沾沾光——人之常情,毛主席并不生气,虽然工作甚是繁忙,但他尽量做到一一回复。
通过《毛泽东年谱》上收录的从1949年10月至1953年12月的170封回复信件中,我们了解到:毛主席言语平和,但态度明确,尽数拒绝了请求。其中就包括自己妻子杨开慧的哥哥、一起成长的表哥文运昌等人的请求。
因为毛主席知道自己的身份,首先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一视同仁,没有特殊化;所有人求职都要凭借自己的才能,走正常程序;最重要的是,作为共产党领导人,裙带之门永远闭锁。
毛主席正在看报
“不要来北京”、“不宜由我推荐”,主席言简意赅,来来回回就讲这几句。
但是一封信,它不同寻常,信纸上记着一首打油诗:
袁胡教学又何奇
横扫千军笔一支
一字千金何处报
其妻老病绝粮时
主席其实还未打开信封,看到这熟悉的笔迹,便知道来自“九哥”王季范之手。王季范寻求物质照顾?在记忆里他不是这样的人。
王季范
直至毛泽东自看到内容才恍然大悟,还不经感慨道:王老爷子没变,还是那个爱舞文弄墨的家伙。王季范虽然与主席已经多年未见面,但两人早年交情深厚,如今感情依旧真挚。
王季范虽然也是寻求物质照顾,但不是为了自己。他也不同毛主席拐弯抹角,直接写道希望他可以帮助到袁吉六的遗孀。
“袁胡”就是袁吉六,他不仅是毛泽东曾经的国文老师,也在动乱年代对中国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操劳过度、不幸去世,留下了妻子一人。
袁吉六
阅了那么多千篇一律的信件,唯独王季范的这一篇拨动了主席的心弦——不由得怀念起那段与王季范共度的峥嵘岁月,更感慨佩服于王季范那股敢于为他人忿忿不平的作风和师母即使孤寡一人、生活困难也没有向自己开口的品格。
主席要帮,要彻彻底底地帮,要帮无数有相同境遇的人。他随即就给当时的湖南省省长写了一封十分正式的信: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
由此可见,王季范先生和毛主席皆是重情重义之人,而两人之间的情义更是非同一般,毕竟没有谁,可以让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九哥”了。
毛泽东就曾在多个场合同他人讲“没有九哥,就没有我”,而王季范作为一个曾经改变毛泽东读书命运,多次充当毛泽东革命“保护伞”的人,本身也拥有一段贡献非凡、受人敬佩的人生。
王季范,又名王邦模,来自湘乡县十四都的弦歌乡,家境小康。父亲是王文生,之前在东北担任过朝廷的小官吏;母亲王文氏,家里排行第六,亲妹妹文七妹就是毛泽东的母亲。所以王季范按辈分讲便是毛泽东的姨表哥,而他大毛泽东九个年头,又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九,于是便被毛泽东唤作“九哥”。
在整个家族中小一辈的里头,要说谁的学问高,不论男女老少,心中首先想到的便是王季范。因为王季范自幼便天资聪颖,最主要的是他还懂得学习要刻苦坚持,不可不思进取。
毛泽东和程潜、程星龄、表兄王季范在北京十三陵
他优异的学习成绩与极高的领悟能力,赢得了不少老师的青睐,其中就包括当时的名师萧竹轩。最终,王季范凭借努力、天赋和过硬的学问,考进了湖南著名的长沙优级师范大学,也就是如今的湖南大学。
王季范考上大学,正值历史上20世纪的新篇章。彼时的中国,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各类学术之风都可以在华夏大地上“拥有一席之地“。有志青年听到了它们的声音,便想要借助它们变法图强。
所以,当时的大学生可不是单纯地读书学习,他们饱受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熏陶,更想要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肩负一份使命,开辟一条道路。
毛主席打乒乓球
风华正茂的王季范也不例外,当他走出故乡来到长沙,看到的、听到的,对他来讲都是开阔眼界的“新鲜玩意儿”。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了这个思想的大浪潮中,希望找到一艘乘风破浪、驶向正确方向的“巨舰”。
在系统地接受了民族思想的启蒙教育后,王季范找到了那艘“巨舰”,成为了一位维新派人士。泱泱华夏,想要摆脱封建思想的保守和僵化,想要突破积贫积弱、受人欺负的局面,只能变法图强,寻求进步。
就像在茫茫无依的大海上看见灯塔,王季范很快知道了自己的使命,考虑到当时长沙兴起新学的口号,他选择迈向“教师”这个职业。
毛泽东与王季范、毛泽嵘等合影
直至建国前,王季范都一直耕耘在“教书育人”的这片土地上,是当时湖南著名的教育家。他凭借学术上非凡的造诣以及思想上独有的进步,发光发热,培养了相当数量的有志青年。其中不少后来成为了历史上留名的风云人物,有高级将领蔡和森、李维汉,也有著名作家、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大人物。
当然,其中最出名的、他奉献最多的还是:后来成长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而他和毛泽东的故事跨越了王季范自己整整一生。
毛泽东与王季范的相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1895年,年仅两岁的毛泽东便被父母送到了外祖父文芝仪家中寄养,毕竟外祖父家大业大,相当富有,而且离自家韶山冲也只有十来里地。
又因为外祖父在本地唐家坨建立私塾,于是文六妹,就是毛泽东的大姨,同样也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王星臣与王季范都送到了外祖父家,好长些出息。
在孩提时代,王季范哥俩和毛泽东就相识并且熟悉。而毛泽东从小生得机灵可爱又懂事,所以王季范尽管整整大毛泽东九岁,也什么事都愿意带着他,还处处护着他。
就在这样的情感培养下,毛泽东幼小的心中早已将“九哥”视为了最亲的人,以至于当家里人要带他回韶山冲住几天,他甚至不情不愿。
毛泽东在写作
王季范到了上私塾的年纪,便时常去私塾里念书,几乎寸步不离的毛泽东也跟着要去。虽然毛泽东还不到上学的时候,什么都听不懂,但在书声郎朗的熏陶下,他也对念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这位“旁听生”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流畅地将《百家姓》《三字经》等背诵出来。
身为私塾老师的文玉钦惊讶之余,更是百般赞扬,认为毛泽东将来一定是个栋梁之才,还督促自己的得意门生王季范,闲暇之余不妨“指点”一下他的表弟。
从此以往,王季范与毛泽东二人更是形影不离,在学问上都有见长——表兄将自己每日所学“倾囊相授”,而表弟也“全盘接受”。所以,毛泽东的这位“九哥”,在某种意义上,同样是他的启蒙老师。
毛泽东与王季范家人
1898年的夏天,王季范考取了湘乡东山书院,背井离乡之际他最牵挂的还是表弟毛泽东——便将自己珍藏的书本尽数留给了毛泽东,并再三嘱咐不要放弃学业。四年过去了,毛泽东也离开了祖父家,回到了韶山冲,在当地的南岸私塾继续学习。
由于本身的兴趣与表兄王季范的嘱托,毛泽东读起书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即便在做农活的时候,他兜里也带着书,抓紧了一切空闲时间去读。
然而在父亲眼里,读书可没有干农活重要,他希望毛泽东不要耽误了种地,在念书上,略通文墨便可。
毛泽东父亲
直到毛泽东13岁的时候,固执的父亲甚至停了他的私塾,让他不是务农,就是去做些小买卖来养家糊口。当然,毛泽东虽然无计可施,可是从来没有熄灭对于求知的热情。
1910年,毛泽东发现周遭的环境根本无法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加上表兄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他向父亲提出了申请,想要到新式的学堂去念书。不出所料,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
天无绝人之路,而这个路便是王季范给的。其实,毛泽东的母亲也希望儿子追求自己的兴趣,便让他找表哥王季范来帮忙说情。
毛泽东与母亲和两个弟弟
毕竟王季范的善良正直、聪敏好学在家族中以及乡里乡间是公认的,而且亲戚们都很喜欢他,并常常将其视作良好教育的榜样。王季范听闻消息后,便赶到了韶山冲毛泽东的家中,同时来的还有不少亲戚。
也许在父亲眼里,毛泽东接下来应该接替自己,扛下家里的大梁;但是在表哥王季范的眼里,毛泽东勤奋刻苦,天资聪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怎可荒废在田亩之间而不去追求远大前程呢?
毛贻昌刚做完农活往回走,便望见了家中以王季范为首的一大堆客人。王季范为解表弟的困境对毛泽东的父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凭借自己的一身学问来旁征博引,说尽在那个时代里读书的重要性。
青年毛泽东
起初,毛泽东的父亲还是十分固执,但凭借王季范的个人魅力以及乡里乡间的说情,毛泽东的求学之路这才有了未来。
王季范知晓毛泽东一家的难处,甚至还向毛贻昌允诺:到东山学堂去读书,不要太多的钱。至于说其他的零用,我包下来了。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王季范的资助贯穿了毛泽东学习生涯的始终。
在湘乡县《文史资料》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毛泽东的父亲舍不得给儿子支付昂贵的学费,是王季范慷慨解囊,一次就从家中拿出大洋一百元。”可见,王季范不仅实现了他当初的应允,还不遗余力地支持了表弟毛泽东的学费。
一百大洋
而毛泽东当然没有辜负“九哥”的所付出的一切,不久,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湘乡县的一所新式学堂,开始了漫长的求学道路。
从落后闭塞的韶山冲走出,到更为广阔的世界。这个转折点对于毛泽东的一生来讲,都是意义重大的。可以说:没有王季范的挺身而出与无微不至的照顾,日后的中国就不会有“伟人”毛泽东的诞生。
我们回首历史看到,是王季范为毛泽东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带领他走出了韶山冲……那时,没有人知道毛泽东的未来,以及他将会成长为怎样的人,而王季范只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
毛泽东从韶山返回长沙途中与宁乡学生交谈
毛泽东成长为一代伟人,可以说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但关关难过关关过,他总有办法去应对他们。
然而,学生时期的毛泽东,面对那么多的困难,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呢?王季范便是那个陪伴毛泽东过关斩将之人。人的一生总会与贵人相逢,而毛泽东的贵人便是他在两岁便相识了的“九哥”。
“润之,以后要钱用找我,从我的薪水里匀点给你。”虽说毛泽东生活十分节俭,但也遭不住学费、书本费、学杂费等加起来的开支。
当万般无奈的毛泽东找到表哥,王季范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并向学校教务处立字据,毛泽东的入学所需款项都从自己的薪水里扣就好了。
毛泽东在读的湘乡县驻省中学没有住宿,王季范便邀其住进自己家中,即便本来房子对于他和妻儿来讲都是十分拥挤的。家中仅剩的一张小书桌,王季范也是先给毛泽东写完作业,自己才用来批改学生作业、做功课。
王季范的工作量之大,常常加班至夜深人静之时,但是他从无怨言。毛泽东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间。因为他目前也无以为报,只能更加勤奋读书,毫不辜负表哥的付出。
毛泽东与农民交谈
王季范与毛泽东两人皆是追求学问之人。王季范时常推荐书籍给毛泽东,譬如《楚辞》、《韩昌黎全集》、《曾国藩家书》等古文经典。而沉浸在古诗词熏陶中的毛泽东,每每作出的文言文和诗词,都第一时间送给王季范,来征求意见、学习取经。
这样的朝夕相处,无形间便为毛泽东打下了夯实的古文学素养。不然毛泽东多年后长征途中,面对千里冰封的北国雪景,也作不出一首惊喜世人的《沁园春雪》。
“没有王季老,就没有我毛泽东的今天。”毛泽东总是满怀深情地回忆道。大多数人以为毛主席如此深怀感激之情,仅仅是因为王季范作为自己的“启蒙老师”以及“贵人”。
其实不然,王季范还是无数次拯救毛泽东于危难之间、无数次鼎力支持其革命事业的恩人。
1913年,毛泽东以出色的成绩考入湖南第四师范。第二年春天,这所学校并入了第一师范,王季范碰巧在“一师”担任学监,这时,毛泽东和王季范才正式确立起师生关系。在“一师”五年的求学时光,促使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也对毛泽东的三观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毛泽东是这样高度评价一师的,然而当年,他却差点被一师开除:
除了王季范,一师还有无数良师,如徐特立、杨昌济等人,毛泽东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深受到这些拥有“新思想”老师的影响。
所以,毛泽东十分关心时事,关注国家动向,还时常组织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发起“社会实践”。但是,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觉悟,学校里仍旧有一些被旧思想束缚的管理者,他们不满于诸如“毛泽东”这样的学生。
徐特立
每每毛泽东闯下“大祸”,都是王季范挺身而出,助其摆脱困境。其中,就不得不提到“驱张风潮”,毛泽东作为这件引起巨大轰动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差点被退了学。
1915年,湖南省议会决定在下个秋季学期开始,向师范生收缴10元的学杂费。对于绝大学生而言,是难以负担得起这学杂费的,而一师的校长张干却坚决地支持此项规定。
本来,学生对于此项举措是相当得无奈,继而又听到这项决定出自校长张干的建议,一时间,一师内部爆发了“驱赶张干”的学生运动。
张干
群情激奋的学生们甚至将张干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一一罗列,要做成传单好让张干身败名裂。而毛泽东作为其中的一员,读过“驱赶宣言”之后,深感不够犀利,便亲自出马、势要直击要害。
这篇出自毛泽东之手的宣言连夜印刷后,很快得到了宣传,甚至惊动了省教育司。“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上课。”
此情此景之下,督学只好无奈答应“下个学期张干不来了。”虽然这次“驱张风潮”学生们达到了目的,但得知此事的张干,恼羞成怒,誓要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数十位学生开除。
从右至左为:邹普勋、漱青、毛泽东主席、张干、罗元鲲
消息一经传播,再一次激怒了学生们,但是对于组织“开除”却无济于事。忧心忡忡的王季范开始为毛泽东的未来忧虑了起来,他知道单枪匹马是难以对峙专横独断的张干的,便只好求助于其他学监与老师。
杨昌济、徐特立等人跟王季范步调一致,怎能让得意门生毛泽东断送了锦绣前程。他们商量好对策后,决定以罢教来试压。
最终,孤立无援的张干被迫收回成命,不久便离职了,还留下了一句感慨:“在学校,只有校长开除学生,学生开除校长,这是第一次。”
杨昌济
多年后,王季范、徐特立等人与毛泽东再次相逢,还谈及此事,都颇感当年之事做得有些过火——毕竟张干还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当初虽然“学杂费”一事确实不妥,但他也没什么政治目的。
毛泽东听后:“九哥说得有道理。”在感激王季范为自己解难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不久后还关照了生活困难的张干,最后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王季范在毛泽东从一师毕业后,还常常心系着这位表弟:无论是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领导湖南自治运动、还是等等其他运动,王季范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大力支持。除此之外,王季范更是充当了毛泽东的“保护伞”,多次凭借身份助其脱离了危及生命的险境。
1927年,王季范与毛泽东在长沙分别:王季范继续耕耘在中国的教育事业,而毛泽东则前去领导秋收起义,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但这一别,便是20多年,直至建国后了。
“读书莫忘救国,学有专长是为了建设祖国。”王季范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他虽不在毛泽东的身边,也没有参加任何政党,但同毛泽东走过的都是为国为民的道路。
王季范无时无刻不在支持毛泽东的革命事业,他常常号召学生投笔从戎,保卫国土,甚至在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将自己的独子王德恒送往延安。
王季范和儿子王德恒
当时,毛泽东望见王德恒,就好似与王季范重逢一样高兴:“你父亲向我推荐了你,这是信任我!可是你晓不晓得……延安比起长沙要苦得多。”结果王德恒脱口而出:“我不怕吃苦。”
于是毛泽东批准了王德恒的革命工作,而王德恒一心跟着党走,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可惜的是,年仅30岁的他死于国民党特务的手下,没能再见到父亲王季范最后一面。
事关机密,得知消息的毛泽东选择了先独自承受这份痛苦。直至1950年,王季范受毛泽东邀请进京,于天安门城楼上才得知了这个悲痛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但想到儿子死得其所,也为毛泽东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便忍下了悲痛,拭干了泪水。
1950年国庆
王季范这一趟进京与主席会面,便打算长久地住下了,两人也回归了二十多年前来往密切的生活。主席还抽空带着他的九哥游览了北京城内的名胜古迹,如天坛、颐和园等。同游之际,主席常常感慨:“这些年,你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可大了……培养了那么多人才。”
但王季范却十分谦虚,又颇感润之礼遇之高,不忍耽误他的工作时间,便开口表达了内心真实想法:“我应命来京,是想替国家做点事情。润之,你要放点事给我,这样心里才踏实。”
哪知毛泽东笑得回答:“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我已经替你盘算了一件事——政务院参事。”
王季范听后十分激动,但又恐自己难以胜任,还想推辞。但在毛泽东眼里,九哥功勋卓著,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担任此职自然不在话下。应下主席的话后,王季范即刻奔赴工作岗位。尔后,他三次被选为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为建国后的革命事业出谋划策,做出不少贡献……
“以后要钱要找我,从我的薪水里匀点给你”
“德恒去延安好,那里革命空气好”
“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
“我应命来京,是想替国家做点事情。润之,你要放点事给我”
“小车、秘书都不要配。国家困难,能省一个钱就省一个钱”
“举荐人两条最重要:国家的需要、本人的才能”
“凭裙带关系荐人,我不搞”
……
王季范对毛主席说过很多话,都是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话。他帮了毛泽东很多,毛泽东也都记在心里,十分感激。
1972年,王季范病重,在北京与世长辞。追悼会上,毛主席献上了花圈:“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据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那几天,主席神情黯然了好久。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风流人物是谁?可能就是如王季范先生一样的人们,他们在那个革命的时代里,凭借自己的一份光热,非要作出一番成就才肯罢休。借此文章,向对革命有功的王季范先生致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6465.html